如何透明?在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将进行十大调整:
1、 西贝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
2、 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
3、 积极与上游供应商积极沟通,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保质期
……

总结一句话,西贝从忙着对付罗永浩,调转重点,把所有改革都放到“新鲜”上来,这一举动,或许才是最正确的解法。
贾国龙的“创业经”:知错、认错、改错
“你发现错了,认错,改了就行。”
这句人生信条几乎贯穿了贾国龙整个创业历程。
2020年4月,西贝因涨价陷入风波,贾国龙在微博上道歉,随后将菜品价格恢复至疫情停业前的标准。
2023年,在“Allin”中国堡业务时,面对一年开出50家门店却依旧没冲出来的困局时,贾国龙果断选择了放手。
2024年一场饭局上,贾国龙在反思西贝过去五年时认识到“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远离了顾客,忽略了员工!”的问题,随后迅速调整,“回归”西贝。
其中的代价是,过去数年投入巨大资源去做的快餐和零售,一个“缩到最小”,一个“基本砍掉”……
正如他所说,“我属于对失败脸皮厚的,好了伤疤忘了疼。我对我犯过的错没有一点点不好意思,无论对内对外,讲自己做错的事,经常脱口而出,当时就是那样想、那样做的,就是那样幼稚、糊涂、犯傻、不靠谱……没有面子问题。最终决定一个老板面子的是成果,企业办好了老板就有面子,企业办不好,老板有什么面子!”
于是,贾国龙一直在知错、认错、改错中。
面对这场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以及持续不断的舆论风波,贾国龙明显再度陷入到“幼稚、糊涂、犯傻”的状态中,只顾着“澄清”自认的“真相”,反而忽略了消费者本质的需求。
几天过后,回过神来的贾国龙终于看清了最本质的问题——“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
调转船头,贾国龙又一次纠错——将所有改革放到产品上,放在顾客的需求上。
这也意味着,西贝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而它的这场大象转身,或将对整个餐饮行业产生变革。
大象转身,一场正餐行业的变革或蓄势待发
危机总是与机遇共存。
西贝这场战略调整,与其说是一次危机公关,倒不如说是倒逼中式正餐的品质升级。
那么,这场大象转身,究竟会给餐饮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1、西贝或许有望通过“现场制作”重塑认知,吸引新的客群
一个极具“讽刺”的现实是:
在新鲜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大批连锁化中餐品牌仍在过度依赖中央厨房和预制加工工艺。
且不论“预加工处理”与“预制菜”之间是否有所歧义,在顾客端,一个明确的事实是,“看得见的新鲜”已成为市场主流。
因此,西贝此次转向门店现制,从牛肉饼的现做到羊肉串的现场加工,本质上是与顾客新鲜需求相契合的转变。
而这场变革,或许能成为西贝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过去几年,苦于增长见顶的西贝一直在寻求新的增长点,如今用“现场制作”的新模式,或许有望开辟出“品质中餐”的新细分市场,从传统正餐中突围。
2、重新定义中式正餐标准,推动行业从“效率优先”转向“品质优先”
上世纪90年代起,“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风潮在中餐行业蔓延。
于是,国内出现了乡村基等一批以标准化出品为核心的连锁快餐企业,并开始规模扩张。
二十余年后,中央厨房成了大型餐饮企业的标配,效率与规模的追逐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多连锁中餐企业也陷入到重视效率、忽略品质的问题。久而久之,消费者对“虚假新鲜”的容忍也达到临界点。
这时候,西贝作为头部企业,如果它通过现制模式重新实现品质与成本的双重平衡,将产生示范效应,将行业的竞争维度从“谁更快更多”的门店数量,转变为“谁更新鲜更可信”的品质较量。
彼时,这场大象转身的调整,或将推动整个中式正餐行业的转变。
总结:
西贝这场危机,暴露出品牌与消费者最直接的冲突。
贾国龙曾坦言,自己这几年与顾客的距离远了,平时只间接地看看报表、听听反馈,直接见顾客的时候少了。
但正如他所说,“只要把原因找准了,把顾客需求找准了,有了正确的方法满足顾客需求,顾客还会回来”,如今的西贝正践行于此。
从时间上看,大象转身的速度显然不算太慢。但在这场舆论的变革中,也启示着无数餐饮人,餐饮存量竞争下,已不再是规模和效率的比拼,而是品质的较量。
永远不要为了规模和效率,忽视品质。
来源:职业餐饮网 三水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