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特区建发为华南城与11家银行搭桥牵线,签订了约6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合同,用于偿还华南城过往贷款,这也是华南城创立以来获得的最大笔融资。
此外,特区建发还真金白银地掏出约12.57亿元收购华南城旗下第一亚太物业50%股权,以及斥资50亿元认购西安华南城约69.35%股权,溢价高达27.37亿元。
然而,这些举措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华南城的困境。市场普遍认为,特区建发的入局仅是暂缓了华南城走向“清盘”的步伐,甚至可能还会让自己陷入风险。
大股东沉默
若自身的造血功能损坏,输血也仅是“缓兵之计”。
美元债延期的两年后,华南城再次站在了违约线上。2024年2月,华南城公告称,因流动资金日趋紧张,预计不会支付2024年2月9日到期的一笔强制赎回款,以及2月12日到期的一笔利息,将导致两笔美元债券发生违约事件。
2月19日,大股东特区建发确认了华南城正式违约。
真正让华南城开始瓦解的是一笔3.06亿美元的债务违约。2024年4月,华南城未能偿付花旗国际作为信托人的美元优先票据,2025年1月花旗国际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华南城的清盘呈请。
尽管在聆讯日期从原定的4月2日延期三次至8月11日,但现金流早已枯竭的华南城,又如何能给出让债权人满意的债务重组方案。
截至2024年底,华南城的计息债务为302.2亿港元,其中即期部分为182.4亿港元,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28.48亿港元。可华南城口袋里也仅剩余7.2亿港元现金,其中6.8亿港元为受限现金。
而此时被债权人寄予厚望的大股东也“沉默”了,一方面华南城自身窟窿大,另一方面特区建发自身也是重资产运营企业,可用资金规模相对有限,且近几年其自身也压力巨大。
2023 年,特区建发对华南城股权投资确认10.92亿元损失,计提37.80亿元减值准备,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降至48.92亿元,导致其年末资产和权益规模下降,当年净利润为负43.67亿元。
据2025年第三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特区建发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亏损,2023年度亏损44.4亿元,2024年度亏损28.05亿元,2025年1-3月亏损3.10亿元。
不仅利润亏损,特区建发也正面临多起诉讼纠纷。
2025年6月18日,特区建发发布公告称,公司因与深基华智等公司合同纠纷案,被诉请支付合计21.317亿元,并于2025年5月26日遭广州市中级法院冻结银行账户。
与此同时,早在2024年6月3日,花旗国际就维好协议相关事宜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起诉理由是特区建发作为大股东,在华南城美元债展期时与投资人签订了维好协议,但华南城出现债务违约后,特区建发未能履行维好协议项下的义务,因此花旗国际申索不少于14.07亿美元的赔偿。
一位接近香港资本市场人士向观点新媒体表示:“市场预计起诉维好方案件最早或将于年内开庭。”
来源:观点网 徐颖珊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