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肯悦咖啡+K PRO
肯德基,正在模块化复制自己
在百胜中国的门店版图中,咖啡和轻食正变成可以嵌套、复用、组合的标准模块。
2025年第二季度,肯悦咖啡门店数从1000家增至1300家,公司同步上调全年开店指引至1700家。
对比传统咖啡连锁多依赖单点模型扩张,肯悦的复制效率显著高出一截。
这背后,是一套名为“肩并肩(side-by-side)”的空间协同模式:咖啡门店紧邻肯德基选址,后台共享厨房、人力、物流,前台独立运营、分开结算。该模式在降低边际成本的同时,保留品牌的完整独立性。
类似策略也在被推广至轻食品牌 K PRO。2025年以来,K PRO 已在多个城市与肯德基并肩开店。尽管财报中未正式披露,但该模式正在以低调却高效的方式落地。
《职业餐饮网》认为,百胜中国正在“模块化开店”,其核心并非“店中店”,而是多个拥有独立系统、清晰定位与运营目标的业务模块,在同一空间内并行部署、协同作战。
肯德基:西式快餐主力模块,承载高频刚需与会员沉淀;
K PRO:轻食健康模块,服务中高线城市的轻餐需求;
肯悦咖啡:高频饮品模块,覆盖咖啡与下午茶场景。
这些模块即便共处同一物业,仍各自拥有独立SKU体系、运营逻辑和盈利模型。它们并非附属空间或菜单延伸,而是可独立运营、按需组合的品牌单元。
例如,北京安贞的第1000家肯悦咖啡门店即为典型样板:一层为独立运营的肯悦咖啡,二层则布置肯德基与 K PRO,三组业务平行展开,又能产生交叉销售。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百胜中国正利用旧店翻新窗口期,对现有门店进行结构重组,在不增加租金的前提下嵌入新模块。
通过资源共享、模块标准化与空间布局的灵活性,百胜正建立一套可适配不同商圈、物业条件与客群特征的扩张模型,在高密度区域寻求新增量。
04
加盟与下沉
百胜中国的加速扩张引擎
2025年下半年,百胜中国将进入新一轮加速开店周期,全年净新增门店目标区间为1600至1800家。
相比单纯追求数量,公司正在通过优化开店模型压低单位投资,释放更高的资本效率。
业绩会资料显示,2025年上半年开业的肯德基和必胜客新店,平均资本支出均低于去年同期。
肯德基从150万元降至约140万元,必胜客则从120万元降至110~120万元。新一代必胜客WOW门店的投资门槛已降至65~85万元。
更轻的模型,也意味着更广的市场接入能力。公司管理层表示,WOW模式以精简的运营结构和更低的入门门槛,有效扩大了必胜客在低线城市的触达半径。
自2024年5月首店开业以来,WOW店已突破200家,并进入10个此前必胜客未布局的新城市。
受益于单店投资成本的下降,百胜中国已将全年资本支出预算从原先的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57亿)下调至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50亿)。

与此同时,加盟体系也正进一步发力。
第二季度,肯德基和必胜客的新增门店中,加盟门店占比分别达到40%与22%,分别落在此前设定的全年目标区间——40%-50%与20%-30%,达到年初设定目标。
百胜认为,加盟店应作为自营店的“增量”,而非“替代”。
目前加盟聚焦两类加盟:下沉市场:由当地加盟商运营,效率高于自营。战略渠道:如高铁站、旅游区,由加盟商获取的特殊位置。这两类门店有助于扩大覆盖,而非削弱公司利润。
不过,百胜中国非核心品牌正在收缩:第二季度黄记煌门店减少31家,小肥羊减少19家,拉瓦萨咖啡与塔可钟分别减少3家和1家。
资源正加速集中至盈利模型更清晰、增长预期更可控的主力业态。
小结:
百胜中国用一套更理性的组合拳,在成本压力与竞争内卷中,实现了收入、利润率与门店数量的同步增长。
不烧钱,控成本,调结构,用模块化和加盟撬动新市场——这套方法为连锁餐饮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范本。
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强化自身比追逐流量本身更值得投入。
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