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职业餐饮网 张铎
在餐饮行业普遍放缓、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持续升温的二季度,百胜中国交出了一份反向增长的答卷。
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经营利润大涨14%,净赚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4亿元),三项核心指标同步刷新Q2历史纪录。
更关键的是,同店销售额在经历多个季度低迷后重新转正。
肯悦咖啡单季新开300家,全年开店目标上调至1700家;去年5月落地的必胜客WOW模式已突破200家;加盟门店占比也提前达到全年预期。
从外卖打法、开店模型到城市下沉路径,百胜中国提供了一个值得全行业借鉴的增长范式。
01
一个季度大赚2亿美元
肯德基提效,必胜客扩量
财报数据显示,百胜中国Q2总收入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1亿元),同比增长4%,经营利润3.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82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4亿元),经营利润率10.9%,同比上升100个基点。
门店方面截至6月30日,百胜中国门店数达到16978家,净增226家,其中,肯德基和必胜客分别新增119家和95家。
利润增速远超收入以及开店数,意味着门店层面单店模型的优化和营运效率的整体抬升。
报告期间,百胜中国同店交易量连续十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为过去数个季度首次转正。
在宏观不确定与外卖平台补贴内卷的双重冲击下,百胜中国实现营收、利润、效率的三线提升,实属不易。
分品牌看,肯德基表现稳健、持续提效,必胜客则通过主动扩量、加速渗透,共同支撑起百胜中国当前的增长。
肯德基系统销售额增长5%,同店销售额增长1%,同店交易量持平,平均客单价从37元提升至38元,相对稳定。餐厅利润率提升70个百分点,达到为16.9%
必胜客系统销售额增长3%,同店销售额提升2%,同店交易量大涨17%,平均客单价下跌13%,从88元下降到76元,迎合更多大众市场的主动调整(如必胜客WOW店),餐厅利润率为13.3%,已经连续5个季度的同比提升。

当然,这一季的业务中,有一个关键变量,就是外卖。
外卖销售已占百胜中国餐厅收入的45%,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成为公司增长的重要引擎。
具体来看,外卖已成为肯德基的最大销售渠道,占比达45%;在必胜客,该比例也高达43%。
它既是增量来源,也是成本放大的变量。在平台补贴白热化的背景下,外卖带来了更大的订单体量,但也推高了履约成本与价格竞争压力。如何在放量的同时守住利润,是摆在所有品牌面前的现实考题。
02
不烧钱买增长
外卖平台大战下的理性派
“我们不会花钱买销售额(buy sales)。”百胜中国CEO屈翠容在业绩会上直言。
当多数餐饮品牌仍在跟随平台节奏、通过大力度补贴换取短期订单时,百胜中国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径:理性、克制,但不保守。
早在2017年,必胜客曾一度激进参与平台补贴拉动外卖销售,带来短期销量激增,但在补贴退潮后利润迅速下滑。反观当时的肯德基,选择稳健推进外卖业务,最终维持了更健康的利润曲线。
“真正要专注的是核心竞争力。”屈翠容表示,公司重点仍然是食物创新、供应链效率、数字化能力以及对顾客有吸引力的价格体系。而非盲目追逐短期流量。
《职业餐饮网》观察认为,百胜中国能在这一轮补贴内卷中维持利润增长,核心在于四个层面的操作策略:
1、组合渠道,分散平台依赖
以肯德基为例,其外卖占比从Q1的43%升至44%,堂食与外带仅小幅下滑1%。值得注意的是,外卖订单不仅来自第三方平台,还包括自有App与小程序。管理层在业绩会上透露,公司约70%的销售仍掌握在自营渠道,这意味着更强的定价权与用户资产掌控力。
2、设定价格底线,守住价格心智
本轮补贴大战多集中在小单、尤其是饮品类订单。虽然带动订单量上涨,但对整体销售额贡献有限。百胜通过精细测试,测出一条客单价“红线”——一旦跌破将损害品牌长期价格心智,因此有意控制促销边界,避免价格体系破坏。
3、动态拆解成本,优化运营模型
Q2财报显示,百胜中国薪酬及雇员福利支出占销售额27.2%,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主要来自骑手费用。尽管如此,百胜中国通过运营优化对冲人工成本增长,维持整体成本稳定。
4、体量优势带来的议价权
在平台补贴的分摊机制中,百胜中国拥有更强博弈力。CFO丁晓指出,公司通常能争取到更高比例由平台承担,有时甚至“平台全额买单”。这在行业竞争白热化时期,成为维护利润率的重要护城河。
CFO丁晓表示,接下来,百胜中国的外卖业务仍将坚持有纪律地增长,在扩张销售额的同时严控盈利底线。
这套更理性的外卖打法,为连锁品牌提供了一种在高波动周期中,守住利润率、避免陷入“流量陷阱”的现实范本。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