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的战火,越烧越烈
不久前曾有消息称,阿里在7月1日邀请头部商家到杭州交流,透露了两个目标:
一是在7月5日冲单日,目标是峰值订单超过美团,预计9000万到1亿单;二是阿里整体外卖业务的目标是2到3个月后,整体订单和美团对齐。
虽然这一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美团可能也感受到了压力。
根据淘宝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6月23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的日订单数已经超过6000万。如果算上饿了么渠道的订单,阿里的外卖业务确实很有机会冲上单日9000万的峰值。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阿里对比的可能还是美团去年的数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夏天美团的订单峰值超过9000万单。
但今年的市场早已不一样,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有消息称自6月中旬起,美团外卖日均支付订单量就已始终维持在9000万量级之上。
若剔除茶饮订单,仅关注餐食类外卖,美团外卖无论订单量还是GMV,在餐食外卖市场的市占率能达到70%左右。对此,美团相关负责人当时回应表示,上述数据基本属实。
换而言之,如今淘宝和京东外卖能够赶超,很大程度上可能还是得益于奶茶免单卡、小额无门槛券之类的补贴玩法,带动了消费者的下单频次提升。
虽然整体订单量增长显著,但由于三方混战共同做大了外卖市场的蛋糕,各方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其实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
尤其是如今美团即时零售订单已经冲上了1.2亿的新高,若按照淘宝闪购最新公布的6000万单、京东外卖最新公布的2500单峰值计算,美团仍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美团餐食类的订单有着更高的市占率,其订单交易额所占的市场份额,可能还要远超60%。
由此看来,美团这次不惜下血本补贴,确实有效地稳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
不过,同时也要警惕的是,历史的教训时刻提醒我们,烧钱补贴带来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虽然平台的竞争让消费者、商家都短暂成为了受益者,但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回顾国内外卖行业的发展,“价格战”早已不是第一次。
2013年,已经创立5年的饿了么开始通过高额补贴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市场,美团和百度也是在这一年杀进外卖市场。此后的几年里,三方进行了多轮“厮杀”。
像是美团一上来就推出每单减6元等优惠,并开发出满减、免配送费等活动,据传当时一个月烧掉2亿元。
而饿了么和百度也不甘示弱,相继上线各类优惠活动。当饿了么宣布要发放30亿元补贴时,美团更是加码到了42亿元。
当时这场价格战的结果,一方面是彻底改写了市场格局:饿了么于2017年收购百度外卖,和美团共同占据96%的市场份额,并在次年被阿里收购;
另一方面则是让“免配送费”成为了消费者的默认设定,限制了外卖平台后续的提价能力。
第二次价格战则是在2018年,当时滴滴外卖在无锡上线,试图进入外卖市场。为此,滴滴不仅给用户大额红包,还给商家补贴,从而引发美团和饿了么跟进,同样推出一系列红包活动。
但是还没过多久,三家平台就被有关部门约谈,终结了这一轮价格战。而滴滴并未站稳脚跟,此后选择到海外市场继续探索外卖业务。
今年,随着京东扛着“品质外卖”的大旗入局,第三轮价格战也正式打响。虽然不久前京东、美团、饿了么被有关部门约谈后,价格战烈度有所降低。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价格战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和前两次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竞争不仅仅围绕餐饮外卖,而是覆盖到了整个即时零售市场。
商务部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29%;2025至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5%,到2030年突破2万亿元规模,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渗透率将提升至10%。
换而言之,如今以即时零售为代表的近场电商,颇有成为行业最新风口的趋势——对于淘宝和京东而言,这是它们为了稳固自身市场地位必须拿下的“地盘”;而对于美团来说,这又是其切入电商市场的关键渠道。
由此看来,随着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再创新高,新一轮的行业竞争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但如何在竞争之余,维护好商家、骑手、消费者等多方的长期利益,也是这些平台需要去重点考虑的问题。
来源:电商派Pro 李松月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