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商在线 沈嵩男
2023年2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 (纽交所:BABA,港交所:9988,以下简称“阿里”)公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的季度业绩(2022年10月1日—12月31日)。
本季度,阿里收入达人民币2477.56亿元(文中均以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2%;
经营利润350.31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的70.68亿元,增长接近4倍(主要是因为2021年12月份季度计提了高达251.41亿元的商誉减值);
以更能反映核心经营状况的经调整EBITA利润(指剔除商誉减值、利息收入、投资净收益、利息费用、股权激励费用等)来看,本季度为520.48亿元,去年同期为448.22亿元,同比增长16%。

12月份季度财务业绩概要
图表源自阿里财报
阿里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财报中表示:“尽管需求减弱,供应链和物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措施变化的一定影响,我们仍取得稳健的季度业绩。展望未来,我们预期消费者信心和经济活动将持续恢复。”
首席财务官徐宏说:“过去一个季度,我们继续提升运营效率和优化成本,取得强劲的盈利增长。”此外,本季度阿里回购了4540万股美国存托股,接近总股本的1.7%,价值约33亿美元。如今股价对比本季度中的最低点63.15美元(2022年10月24日美股收盘价),也已涨了接近50%。
在财报后电话会的问答环节中,阿里高管还回答了“短视频平台做完电商如今又来做外卖,阿里该如何回应”“同行都在补贴、低价,阿里对此是什么态度”等问题。
面对内容平台、新兴电商平台的不断冲击,2022年年初张勇在对业务做全年展望时,曾将基调设为“定”。年末时,他在内部信中将对2023年的期望调整为了“进”。对于这份超预期的业绩,我们更想知道哪些业务稳住了阿里的基本面。又是哪些业务,为阿里提供了增长。
01
中国商业分部收入跌了,利润却涨了
阿里财报中的中国商业分部包括淘宝、天猫等核心电商,以及盒马、天猫超市、高鑫零售(主要为大润发业务)等直营业务,本季度录得1699.86亿元收入。同比去年同期的1719.01亿元,微跌1%。
这其中,核心电商贡献的客户管理收入为913.44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000.89亿元。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在于本季度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商品交易总额)的下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0月—12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依次是-0.5%、-5.9%和-1.8%。可见,核心电商业务从趋势到结构,与社零表现基本同频。
从品类上看,淘宝、天猫服饰消费增速走低,但健康保健类商品有所提升。阿里补充,“如今处于消费恢复期,服饰、运动、户外等品类的恢复良好,商家整体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经营愿望。”

社零主要数据中,服装、化妆品等品类同样下滑
财报电话会上,有分析师谈及国内同行依靠“价格补贴”策略,对阿里造成的竞争压力。张勇回复:“其实价格补贴不是新鲜事物,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主动跳出来做一些价格补贴,希望能够转换局面,赢得先机。但如果看历史的话,就能看到没有一家(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这个持续的价格补贴改变局面,其实最终改变局面还是要靠技术,包括商业机制的创新,才能够真正改变局面。真正让商家愿意把最好的商品,最好的价格给到他的消费者。”
就像马化腾不相信“买量”一样,阿里也不再“高看”补贴的价值,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通过机制、技术的革新,提升商品的性价比上。过去几年,电商平台竞争的主题因短视频、直播、社交裂变等媒介渠道的更迭而频繁变动,但拨开迷雾,行业最终发现价格仍是比拼的核心。从消费者角度来佐证,截至去年12月31日,仍有1.24亿人在天猫淘宝年消费超10000元。
阿里中国商业分部的收入结构变化明显。核心电商的客户管理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从41%降至37%。包括盒马、天猫超市在内的直营业务,本季度贡献了744.21亿元收入,同比增长超10%。占总营收的比重也来到了30%。
值得关注的是,在客户管理收入比重下降、直营收入比重提升的结构性变动下,整体的经调整EBITA利润率,反而略高于去年同期,达34%。且环比过去三个季度,呈连续增长态势(此前3月份、6月份、9月份季度,经调整EBITA利润率分别为23%、31%、32%)。体现出盒马、阿里健康等业务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季度,盒马录得双位数的同店销售增长,毛利率提高,同比亏损减少。今年1月份,盒马CEO侯毅就曾发布全员信,表示2022年是盒马新零售的成熟期,主力业态“盒马鲜生”实现盈利。此前,叮咚买菜发布2022年四季度财报,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已实现全面盈利,整个生鲜电商或许即将迎来经营拐点。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