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级”影视剧,成传统地域美食破圈的“催化剂”
地域美食想要走向全国,最大的困难就是市场教育问题。
而热播剧则成了这些美食破圈的催化剂。
这些年来,随着国产电视剧的发展,以及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热播剧成了带货王,一部剧带火一件商品、一个景点乃至一座城市的例子屡见不鲜。
就如,《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带火临潼火晶柿子、水盆羊肉等陕西美食;《安家》热播后,上海老严包子铺的原型门口排起长队;再加上这次的《狂飙》让猪脚面、肠粉等广东美食爆火……
热播剧为什么能成“带货王”?因为影视作品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和传播效应,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而带来一波消费热潮。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播出多平台、收看多屏幕的时代,一部电视剧的播放量动辄百亿次,抵达人群之广、产生辐射力之大不可小觑。
以《狂飙》为例,自开播以来就没下过热搜,上热榜的话题超过1000个。微博上,#狂飙同款猪脚面原来那么香#、#狂飙带火猪脚面销量涨3倍#等话题阅读次数过亿;抖音上#猪脚面 的话题播放次数已经超过1.4亿次。
而不同于硬广的植入,热播剧中饮食文化的背后是地域文化,更具有穿透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就如同《舌尖上的中国》引见重庆小面的旁白:“假定早上不吃小面,都感受仿佛这一天都不酣畅,一碗喷喷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一句话就让人心之向往。
《狂飙》中的“猪脚面”也就是“猪手面”,在广东的茶楼、酒店、餐馆、路边摊等处处都能看到,猪脚面卖相粗犷不精致,不太上得了台面,但十几块钱的超高性价比,最贴近每个打工人生活的底色。
这种美食所代表的最接地气的地域文化,在热播剧中被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引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也给这些餐饮品类插上了打破地域限制的翅膀,快速在全国传播。
2、猪脚面会成为下一个重庆小面吗?还得看餐饮人的落地承接能力
地域美食在本地有很深厚的市场基础和客群基础,但要走出去,要走向全国,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教育市场,甚至靠的是一代一代餐饮人的努力。
每个区域餐饮品类都在等待一个“破圈”的机会。
那当下猪脚面借力《狂飙》,能快速火遍全国,成为下一个重庆小面吗?我们餐饮人能不能借势火一下?
那这就不仅要靠电视剧的热度,更要看餐饮人的落地承接能力。机会来了,能不能抓得住?
西贝能凭借着黄馍馍和手工空心挂面大火,就是因为其一系列操作承接住了红利。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贾国龙专程去陕北的绥德县,找到了做黄馍馍的黄老汉夫妇,以30万元签约了他们代言,并引入黄馍馍。
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西贝又找到了节目中做空心挂面的张爷爷的家人。最终,西贝与张家签订三年600万元包销协议,并且还在上海举行了签约新闻发布会。同时引进张家挂面的制作工艺,在全国门店现挂现吃。
贾国龙曾说:“张爷爷挂面有故事、有人物、有冲突,这是营销制胜的关键。一个品牌要是讲不出好故事,在这个时代是做不起来的。”
而重庆小面能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也是得益于重庆餐饮人成熟的供应链,助力重庆小面打开全国市场。
目前这碗不起眼的小面,正创造着庞大产业。据统计,重庆现有小面门店8.4万家,日均销售小面1200多万碗,年产值达400多亿元。重庆市小面协会估算,目前全国共计有超过38万家的重庆小面店,创造了逾千亿元的年产值。
因此,猪脚面能不能再创重庆小面的辉煌,那主要还得看餐饮人自己的借势能力和落地承接能力。
03
小结
一个传统地域美食要走向全国,以往靠的是一代一代餐饮人长年累月的努力。
而到了如今的泛新媒体时代,热播影视剧正在成为地域美食破圈的“催化剂”,动辄上百亿次的传播量快速提高品类全国知名度,品类机遇可能突然就砸到了我们餐饮人的面前。
重庆小面如此,啤酒炸鸡如此,螺蛳粉亦是如此,猪脚面或许也会如此。
而能不能抓住机会,不仅要我们餐饮人具备借势的意识,更需要掌握落地承接能力。
你认为猪脚面会成为下一个重庆小面吗?
来源: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