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输血能力薄弱、小店造血能力欠缺
早在2017年,社区便利店就成为风口,虽然苏宁没有第一时间站在风口上,但是苏宁易购对待便利店的态度一直很积极,并在便利店投入巨大人力物力。
2017年12月,苏宁易购发布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张近东对外宣布:2018年苏宁新开店目标5000家,其中苏宁小店的数量是1500家,三年内苏宁要实现新开15000家店的目标。同时,他还声称要以“租建并购联”的方式完成这一目标。
随后,在2018年4月3日,苏宁宣布全资收购上海迪亚天天,并开始着手整合迪亚天天。彼时,苏宁小店市场总监沈珩曾对外强调,苏宁做社区便利店并不是跟风,而是为了完善业态布局,将优势扩大化。2018年6月,苏宁零售集团副总裁卞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发出“2018年苏宁小店将在北京地区开设600家门店,成为北京市场上最大的便利店企业”的豪言。
据了解,苏宁小店是苏宁旗下的便利店业态,有社区店、CBD店和高客流店(地铁、医院等公共空间)三种形式。便利店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100米的重要业态,对门店密集度要求较高,诸如罗森、全时、7-11等企业都是通过快速扩张的方式抢夺市场份额,苏宁选择跑马圈地或许不失为一条路子,但是苏宁小店靠什么实现盈利,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蓝鲸产经记者发现,苏宁小店不仅仅是“便利店”这么简单。在2018年7月28日的“极速创格局”战略发布会上,鲍俊伟称,苏宁小店即将接入最新的二手房、彩票、帮客等自营业务,苏宁金融、苏宁文创、苏宁体育等产业都将在小店业务中有所体现。如此看来,苏宁小店拟通过做增值服务的方式借力苏宁易购。
对此,业内人士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在租房领域,链家、自如都开设了大量社区店,如何从他们手里抢走客源是个不小的挑战;在金融领域,微信和支付宝已经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空间,苏宁小店借力苏宁易购的“如意算盘”怕是没那么容易打响。此外,将苏宁小店剥离上市公司报表范围,不仅让苏宁易购的报表“看起来很美”了,也从侧面印证了苏宁小店的困难重重。
蓝鲸产经记者查询苏宁易购2017年财报获悉,苏宁易购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879亿元,同比增长26.46%;利润总额43.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13亿元,同比增长498.09%。2018年半年报则显示,2018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9.9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2.91亿元大增1957.38%。
值得注意的是,苏宁易购2017年财报还透露出,该公司投资收益高达4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达99.27%。而在这一年苏宁易购仅出售阿里550万股股份,就获得了32.85亿元的净利率。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因素,2017年苏宁易购净利润亏损0.88亿元。同样,若苏宁易购剔除2018年5月出售阿里股票获得的56.01亿元,其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3.96亿元。
也就是说,近两年来苏宁易购的巨额利润,“出售阿里股票获得投资收益”可谓居功至伟。
2018年12月28日晚,苏宁易购再度发布公告称,出售持有的阿里巴巴1316.47万股股票,收到出售价款18.627亿美元。扣除成本及相关费用后,预计可实现净利润约人民币52.05亿元。这是苏宁持有的最后0.51%的阿里股份,此次出售后,苏宁将不再持有任何阿里股权,依靠出售“阿里股票”拉高利润的操作彻底将终结。
将时间追溯到2014年,苏宁易购(时称“苏宁云商”)以11个自有门店物业的房产权及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分别出资设立11家全资子公司并以43.42亿元转让,使该公司2014年一举扭亏为盈。2015年12月,苏宁易购将持有的PPTV(PPTV整体亏损7.9亿元)68.08%的股权以25.88亿元转让,获得13.55亿元的净利润。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来随着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便利蜂、猩便利、缤果盒子等无人货架创业公司以及每日优鲜等业态公司的加入,便利店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要想进一步占领市场,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而苏宁小店一直靠苏宁易购集团的输血,但是随着集团方面“榨干”投资收益,能否继续维持供血能力,值得怀疑。
来源: 蓝鲸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苏宁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