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红餐网 吴桐
10家新店,7家熬不过3个月,闭店率直逼80%。2025年,餐饮市场有不少所谓的网红创业项目,它们看似十分火爆、谁做谁赚、扩张神速,却又在短短数月内批量倒闭,留下一地鸡毛与无数亏损的创业者。
结合行业数据与市场调研,红餐网梳理出今年四大餐饮“杀猪盘”,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披着“风口”外衣的“短命生意”。
干蒸菜:
批量开店批量闭店,
二手设备贱卖都没人要
今年年初,全国多地突然冒出一大批打着“顺德干蒸”“宁波干蒸”的干蒸菜馆,客单价十五元到四五十元不等,凭借“不加一滴水”“还原食材最原始的鲜美”“拒绝预制菜”,迅速走红,掀起一轮扩张潮。
但不过半年光景,这一品类就出现了大规模的闭店潮。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晒图分享,很多年初新开的干蒸菜门店,如今门口都贴上了“旺铺转租”的告示。这些亏损离场的创业者,甚至连卖设备回血的路都被堵死了,因为在二手餐饮设备回收商眼里,干蒸菜的设备回收价值不高,大多只能按废品处理。
干蒸菜为什么“退热”得如此快?
首先,门店装修简单,清一色地复制粘贴,招牌是一块手写店名的素铁皮,室内则是千篇一律的破旧市井风,一切追求“省到极致”。这种“叙利亚”风格一开始还能吸引眼球,但相似的门店多起来后,就毫无辨识度可言。
菜品同样同质化严重,各家门店的SKU高度雷同,不外乎排骨、土鸡、鱿鱼等常规选项,产品丰富度有限,再加上口味比较单一、清淡,消费者很容易吃腻。产品力的不足,直接导致市场复购率低。
此外,干蒸菜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鲜,对食材新鲜度有硬性要求。但部分商家为控制成本,用冷冻品替代新鲜食材,只模仿了干蒸菜的“形”,却丢了“魂”,也让整个品类的信任崩塌,消费者越来越不买单。
牛肋条自助:
凭一时的红利入局,
红利散去后一地鸡毛
“人均六七十,牛肋条畅吃”——去年年底,一批自助牛肋条餐厅踩着牛肉降价的风口火起来,以高性价比为卖点风靡一时。但不到一年时间,这一品类便急速降温,门店开始批量关闭。
事实上,这门生意从一开始就掉进了投机主义的陷阱。
牛肋条自助的爆发,是踩在牛肉价格下跌的窗口之上。据农业农村部数据,随着牛肉进口量激增,去年牛肉价格连月下降,截至2024年12月底,肉牛批发价在短短半年内下跌24%,创五年来的历史新低。
正是看中这一成本红利,一批嗅觉敏锐的商家抓住牛肉价格的下行周期,打造品牌、强调“低成本高回报”,吸引大量创业者涌入。
短期内,低廉的食材成本确实能为门店带来可观盈利,但同时也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牛肉价格一旦回升,整个模式便难以为继。更何况,牛肉供应链本身就极不稳定。
随着全球牛肉价格开始上涨,危机如期而至。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球牛肉价格已连涨四个月,达到每公斤6.9美元,创196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国内牛肉市场同步跟涨,据卓创资讯数据,截至9月,国内鲜牛肉月均交易价格为61.88元/公斤,同比涨幅达27.33%。
这轮价格回调,把很多跟风入局的牛肋条自助餐厅逼到了绝境。60元的定价,如今连成本都覆盖不了,加上自助模式下,顾客浪费严重,成本更加压不住了。
面对成本压力,门店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涨价,但牛肋条自助本就依赖高性价比吸引顾客;二是降低食材品质,而这势必影响复购率。无论选择哪条路,几乎都是“死路一条”。
社交平台上,牛肋条餐厅开业就亏损的案例比比皆是,有门店开业2个月就亏了15万。
仅凭一时的红利入局,将盈利完全寄托于波动的市场周期,这样的生意注定难以长久。
大锅卤菜:
一个“完美”骗局,
专门收割“韭菜”
“摆摊卖卤菜,月入10万+”——2025年初,这类创业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泛滥成灾,共同编织了一个草根暴富梦。
视频内容几乎如出一辙:“两小时卖两三百斤卤菜,月入10万元!”“‘95后’小伙摆摊卖大锅卤菜月入10万元是什么体验”等类似的宣传话术,看似草根的老板出镜,配上摊前排起长龙,一大锅卤味几小时就卖完的场景,让不少创业小白心动不已。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