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消费频道 >> 正文
三股势力,抢食5万亿餐饮市场

  来源:红餐网 蒋毅

  最近一个朋友问我对战略怎么看,我拿诸葛亮的《隆中对》举例,说诸葛亮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战略设计大师。这两天,我突发奇想,《隆中对》里的战略思维,如果用到餐饮行业,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前面四十多年,国内的餐饮行业,完整地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发展,现在正进入第四个阶段,当下餐饮所面临的艰难,其实也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我们尝试换个视角来审视当下中国超5万亿的餐饮市场,会发现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雏形,正在慢慢形成。

  以连锁化为主导的刚需快餐如同“曹魏”,凭借规模优势占据市场根基;以场景创新为核心的社交餐饮恰似“东吴”,依托灵活应变掌控主流消费;而承载文化记忆的餐饮老店则如“蜀汉”,依靠情感认同坚守细分领地。

  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四十年来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共同作用下的战略平衡。

  “三分天下”的历史必然

  中国餐饮的“群雄逐鹿”时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前面这四十多年一共经历了三个大的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从1981年至2000年,餐饮市场以个体小馆和国营食堂为主,如同汉末群雄并起,缺乏明确的战略分化。

  此时的市场竞争停留在最基础的“供给竞争”层面,只要能开出一家店,且能提供稳定口味和服务,商家即可立足于市场,如同公孙瓒、袁绍等地方势力,只需要拥有几百士兵就能占据一方,这时也尚未出现全国性的主导力量。

  这一时期,刚需快餐主要表现为街头巷尾的夫妻小店,社交餐饮几乎还没出现,仅仅体现为单位食堂的简单社交,而餐饮老店则主要是计划经济遗留的国营餐馆,三者之间界限模糊,尚未形成清晰的战略定位。

  第二个时代是从2001年至2010年,属于市场化扩张期,如同三国雏形初现,各类连锁品牌开始崛起。厨房管理能力和前厅接待能力方面的标准化复制,打破了地域壁垒,使得品牌获得快速扩张的机会,恰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收编各地城池。

  以社交为特色的餐饮在这场消费升级浪潮中崭露头角,居民收入增加到有闲钱用于生存之外的消费,这时三朋四友“下馆子”变成了常态,必然催生对餐饮消费的场景化需求,如同孙权家族雄踞江东,思想开明,用人唯贤,在区域市场建立起场景优势。

  而一批餐饮老店则在市场化冲击下逐渐分化,有的快速没落消亡,被淘汰出局,有的则如刘关张小团体一半般,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

  这一时期,餐饮市场首次出现明显的品类分化,解决生存需求的快餐,解决社交需求的特色餐饮,解决情感依托的老店,彼此开始自动分类,但属于被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而非主动求变,战略边界仍不清晰,多数餐厅在“大而全”的迷思中混战。

  第三个时代是从2011年至2020年,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类分化加剧,市场格局快速迭代,尤其是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平台,以微博、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先后涌现,重构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传播渠道,如同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态势已经明朗。

  刚需快餐凭借高频刚需特性,率先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2024年,快餐的外卖业务占比已经高达36.3%,远超其他品类,这也倒逼所有的快餐老板被动适应“数字化”,不然就没生意可做。

  社交餐饮则在场景体验上获得爆发式发展机会,火锅、小龙虾、烤鱼、烧烤等品类获得强势发展机会,各方轮番上场充当主角和明星。借助移动互联网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大众点评、抖音、小红书的流量红利,市场上不停涌现出代表性的社交餐饮品牌,这些其实都是移动互联网红利催生的特殊产物。

  全国各地的餐饮老店则普遍陷入发展困境,处处显示出对新环境和新局面的不适应,以及“挨一棒子前进一步”的尴尬现状。有关调查显示,仍然有40%的老店未开通外卖服务,超过65%的老店没有社交平台账号,没有搭建与新兴用户的互联网沟通渠道,如同蜀汉在失去荆州后陷入战略被动,狼狈求存!

  截至2024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已达23%,其中小吃快餐品类占连锁门店总数的48%,成为当之无愧的“曹魏”势力。

  第四个时期是从2021年至今,属于存量竞争时代,餐饮行业长达十年的粗放式扩张结束,彻底进入精细化深耕的发展阶段,“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基本确立。

  刚需快餐市场中,华莱士等品牌组成的“万店俱乐部”已形成规模霸权,即便局势再混乱,也不影响他们在最基础的生存解决方案上继续“开疆拓土”;社交餐饮市场则陷入更严重的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也更频繁;餐饮老店的整体占比虽然下降至10%以内,但如同蜀汉“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一般,在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的加持下,仍然维持着足以存活的利润空间。

  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哪个机构和品牌有意为之的,而是市场规律、消费变迁和产业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作为餐饮从业者,尤其是当下正处于焦虑和迷惑的餐饮人,需要对此格局有清晰的认知。

  “三分天下”的餐饮,该怎么干?

  刚需快餐应秉承“曹魏之道”,核心在于规模化生存与微利经营的战略坚守。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曹操“不可与争锋”,正是因其占据“天时”——标准化能力带来的规模优势。当前刚需快餐市场正印证这一逻辑:

  西式快餐凭借高度标准化运营,2024年市场规模达2975亿元,增速居小吃快餐各细分赛道之首。头部连锁品牌通过“集采”使食材成本比夫妻店低10%-15%,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了30%的人力效率,这种成本优势使其能够以“极致性价比”的发展策略,谋求快速扩张。

  如同曹操推行的屯田制,连锁快餐品牌构建的中央厨房体系实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供应链优势。三年前,华莱士一年净增门店超过6000家,塔斯汀一年净增门店接近3000家,这些品牌的快速扩张,印证了“微利经营”战略的正确性——放弃暴利思想,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总利润增长。

  社交餐饮的“东吴之策”,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与短线经营的灵活应变。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东和孙权”,正是看中江东集团“地利”优势与其灵活应变能力可以快速适应外界的多方变化。

  社交餐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消费场景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消费群体的快速适应。比如2012年以后,桌均消费人数从6~8人狂降到2~3人,是市场给出的最大改变信号,餐饮需要快速匹配这种消费人群的结构性变化,这就要求以社交为主的特色餐饮必须保持高频创新和动态适应。

  海底捞是主动适应消费场景变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排队区给客人做美甲,早上摆早餐铺子,晚上派人到夜市摆地摊卖麻辣烫,其实就是快速匹配消费需求的场景变化,在主动地适应消费场景的变化,如同东吴水军根据水文变化而不停地调整战术。

  经过十年多的爆发式增长,现在餐饮市场上社交餐饮门店数的总占比大概60%,但存在生命周期短、替代性强的显著缺点,必须采用“短线经营”策略——一旦拥有了爆发性发展机会,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实现快速盈利,而非追求长期壁垒,不然就是南辕北辙——比做错更可怕的是做反了。

  餐饮老店的“蜀汉之路”,核心在于依托文化认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2页 [1] [2] 下一页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