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是“硬折扣”商超精简SKU(最小存货单位)数量,即“宽类窄品”策略。这些超市里高频、刚需的商品种类都有,但SKU数量有限,比如传统商超的大米可能有近10种品牌供选择,而“硬折扣”店只有1-2种大众最常吃的品类,并从供货商那里进大量的货,提升了议价权。同时,这些超市会直接与工厂、农场或大型供应商谈判,获取最低出厂价,通常签订长期、大额合同以锁定成本和供应,通过源头直采、自建物流、前置仓等最大化提升从原料到上架的效率。
自有品牌是它们区别于传统商超的核心特点。奥乐齐等国外“硬折扣”自有品牌可占到所有商品的90%以上,超盒算NB、快乐猴等国内“硬折扣”自有品牌也达60%以上,这样可以完全掌控产品规格与生产成本,剔除品牌溢价,简化包装设计,降低营销成本,也让顾客减轻了挑选的压力。
“硬折扣”商超还尽可能减少了非必需的体验,比如不追求精致的货架、有序的摆放展示等,一切以高效低价为先。门店不设库存间,有些商品甚至直接放在物流箱里陈列。有些店的服务人员还要兼顾摆货、导购、清洁的工作。
“硬折扣”商超将迎来最大挑战
节省成本、薄利多销是“硬折扣”商超的主要盈利模式。然而,它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商品选择余地较小、没有营销、不会摆设、导购不提供情绪价值,这些特色也流失了一部分消费需求多样的线下顾客。
比如,单一的SKU无法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奥乐齐中国门店仅销售一款酱油,而中国消费者日常需要生抽、老抽、耗油等多样化的调料选择。而且,进货渠道一旦遭遇成本波动,“硬折扣”商超就会陷入两难境地:不涨价则入不敷出,涨价又会迅速失去它的主要客群,即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此外,自有品牌可谓是“硬折扣”商超最核心的行业壁垒,万一有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对于该店自有品牌的整体印象就会大打折扣,殃及其他产品。
最重要的是,对于“Z世代”年轻消费者来说,生鲜、烘焙、网红产品、个性化装潢与体验已是吸引他们消费的“标配”,但这正是“硬折扣”商超的最大短板,未来,如何抓住年轻消费者才是“硬折扣”商超必须面对的最大课题。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徐晟哲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