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火热了一年多之后,2019年,生鲜电商的至暗时刻就来了。小象超市们并没有如期等来扩张,而是开始关闭线下门店,当年,小象超市关闭了在无锡、常州的5家门店。
后来随着疫情袭来,各家进入了社区团购的战场,美团和京东在生鲜方面对于线下门店的投入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动作较大的盒马,也因为近些年持续未能实现盈利被市场质疑。有分析直言,生鲜新零售因为标准化和供应链等问题,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东北证券在2023年一份研报中分析指出,前置仓模式的履约费用是传统中心仓电商的3倍、平台型电商的2倍、社区团购的6倍,和高昂的履约费用不匹配的,是生鲜品类的低毛利和高损耗问题。
故事在近两年似乎发生了转折。在疫情中,用户形成了线上购买生鲜产品的心智,有线下门店的生鲜超市,也成为用户更为信任的选择。
如今京东七鲜与小象超市均重返线下,与对标对象盒马实现盈利也不无关系。
实践新零售9年之后,盒马终于在今年4月传出捷报,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即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无论淡旺季均保持稳定盈利。这也意味着,生鲜零售从烧钱扩张的阶段,转入了精细化运营的赚钱阶段。
根据6月26日阿里最新年报披露的消息,2025财年盒马整体GMV超过750亿元人民币,并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EBITA转正。截至2025财年末,盒马鲜生业态运营超过420家门店,线上交易GMV贡献超过60%。
盈利本身以及线上线下协同的体现,让此前观望的选手有了进一步布局的动力。
梳理当前的情形,在三家在生鲜零售方面再次相逢,也是此前在即时零售方面共同加码的延伸,毕竟除了外卖这项高频刚需的业务,也就生鲜零售算得上高频刚需了。如今,各家正在加速建成“30分钟送万物”的基础网络,而高频刚需的生鲜零售,也可以进一步带动整体业务的流量。
不过,尽管眼前已经看到盈利的样本,但过往的事实证明,这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除了对手强势之外,还很考验自身供应链的能力。
中信证券的分析师认为,就生鲜即时零售而言,长期视角下供应链能力将是渠道商家的核心竞争力,上游品牌商有望凭借强供应链能力入局前置仓,并有望通过仓店协同重塑线下零售格局。
未来生鲜电商将驶向何方,当下还难以预测。
巨头混战新零售
这场从线上到线下的迁徙,远不止于生鲜品类。当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线上获客成本日益高昂成为共识,几乎所有电商平台都在重新审视线下实体的价值,将其视为寻求新增长、提升效率的关键战场。
巨头们的布局路径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
京东正通过“京东MALL”、“七鲜超市”和“京东药房”等业态,从数码家电到生鲜医药,构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实体网络,将线下体验与线上履约深度绑定。
阿里在剥离早年收购的零售业务后,如今更加倚重自己孵化的盒马,让其作为新零售的排头兵。
同时,其体系内的其他平台也在大胆探索。例如,1688在郑州机场开设“河南选品中心”,意图打造一个面向小商贩和宝妈的“白牌供应链超市”;二手平台闲鱼则计划五年内在100个城市开设线下循环商店 ,其对手转转也已在北京开出首家多品类循环仓店。
美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即时配送能力。据其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透露,美团计划将“闪电仓”的数量从目前的约3万个提升至2027年的10万个。在这个庞大的分布式仓储网络的基础上,新开的小象超市线下门店,将成为补齐其线下体验和门店场景短板的关键落子。
在这场变革中,线下门店的角色已被彻底重塑。它不再是单纯的销售终端,而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效率节点”。
作为体验场,它让用户能真实感知线上商品的品质,用“所见即所得”的信任感来提高购买转化率、降低退货率。
作为履约仓,它将商品前置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支撑起“分钟级”送达的即时零售,或满足用户线上下单、到店自提的便捷需求 。这种仓店协同模式在连锁服装品牌中也已应用,他们会通过免费快递、同城闪购等方式,将来不及从中心仓发货的缺码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回顾2016年,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时,概念虽丰满,但支撑其落地的即时配送体系和用户消费心智远未成熟,导致理想落地时困难重重。
如今,随着各家在即时零售基础设施上的重金投入和完善,这个曾被视为“过于超前”的构想,终于迎来了焕发生机的土壤 ,开始真正地重构电商世界的底层逻辑。
来源:全天候科技 王小娟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