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京东PLUS会员的基础权益,就包含京东旗下的七鲜、京东读书、京东健康等服务。除此之外,京东宠物、奢侈品、居家、汽车等品类事业群,还为PLUS会员推出了专属的品类特权卡。

根据此前报道,通过京东PLUS品类特权卡模式为品类带来的用户在对应品类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能够达到1倍以上。
各事业群之间的联动能够丰富平台会员的价值内涵,而依靠捆绑核心的电商业务,也可以为边缘性业务输送流量,相当于用高频消费带动低频消费,将更多用户转化到其他平台中。
所以,付费会员体系建设看似亏本,但从长期主义的视野来看,付费会员既能提高用户黏性和消费金额,又有一定促活拉新作用,是一个物所超值的项目。
围绕存量做加法成为共识
2016年,王兴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下半场”,而进入下半场的标志是用户红利慢慢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红利消失、增长开始见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蔓延到各个行业当中,谁都无法避免。
体现在电商领域,就是在财报这个企业 “晴雨表”上,阿里、京东、拼多多电商三巨头,都默契地不再披露“年度活跃用户数”这一用户核心指标上。
阿里和拼多多最近一次披露年度活跃用户数都是在2022年Q1。
截至当年3月31日止12个月,阿里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3.1亿,其中中国市场超过10亿、海外市场3.05亿;而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则达到了8.82亿。
京东上一次公布这一关键指标,则是在2022年Q3,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京东集团的年度活跃用户数达到5.883亿,同比增长6.5%。而对比Q1、Q2,用户同比增长分别为16.2%、9.2%,增速在持续放缓。
显然,流量日益见顶的情况下,平台的用户增长变得越发困难。
进入存量时代后,与其追求增量,不如精细化运营,挖掘存量用户的价值也成为行业共识。
最终在2022年Q4,电商三巨头都不再披露具体的用户数据,而是转为强调体现用户黏性和用户时长的日活表现。
去年进入新财年后,阿里调整了淘宝的核心用户指标,从ACC(年度活跃买家数)变成DAU(日活跃用户数)。而在今年,淘宝也进一步明确,今年相比GMV(网站成交金额)增长,更重要的指标是DAU(日活跃用户)增长。

为了提高DAU,电商三巨头都加大内容化建设,提高站内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的比重。
而在存量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用户黏性和复购率,又有一定促活拉新作用的付费会员,自然也成为了平台重点加码的项目。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企业争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五倍,留住的客户有可能会为企业带来100%的利润。
存量竞争时代,付费会员体系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来源:电商报Pro 李迎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