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餐网 曾宪天
广式早茶发展至今已大体经历了170余年的光景,为何依旧是大多数广东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味道?
广东有一种奇妙的“矛盾”,经济一直很快,生活可以很慢。
比如GDP总量连续34年领跑全国的背面,是“浮生半日,得闲饮茶”这般刻在骨子里的独特早茶文化。
人们常说的食在广州,也多半是从早茶开始的。
与热辣滚烫的川菜,浓油赤酱的鲁菜等其他菜系不同,广东早茶的烟火气是清晨一壶清茶的芳香,是各类精致包点带来的仪式体验,也是古式茶楼中的市井喧嚣。
“饮咗茶未?”这一声日常的招呼问候,是代代广东人在早茶文化中叹出来的老友交情。随它世事如何变迁,不变的总是那份从清晨叹到中午的气定神闲。
“饮啖茶,食个包”
跨越百年的饮食文化
广式早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发展至今已大体经历了170余年的光景。
“二厘馆”是广式早茶的起点。广州的商业贸易历来十分繁荣,一些餐饮店家开始以平房作为店铺,用木凳搭架于路边的小馆形式做起茶点生意,由于茶价二厘而被称为“二厘馆”。
往来于“二厘馆”的顾客多以码头工人、小摊商贩、本地居民为主,一壶茶、一碟粉、一份糕点,既能歇脚饱肚,又能闲聊社交,逐渐形成了广式早茶“叹”文化的底色。在广东人的语境中,所谓“叹”,意为慢慢享受,“叹茶”,即慢慢享受早茶这段休闲时光。
消费需求始终是多元化的,这也必然会让商业形态发生进阶。随着广州通商口岸地位的提升,海内外商贾富绅们迎来送往、会谈应酬的需求激增,富丽堂皇的中高端茶楼应运而生。
俗话说“有钱上高楼,无钱地下踎(蹲)”,便生动反映了早茶文化发展出的不同消费形式,彼时,早茶不仅仅只在路边平房,也逐渐进入了亭台楼阁、花园院落中,成为了一个覆盖各个消费水平群体、更为主流的消费品类。
这直接推动了早茶包点的精致化发展。与二厘馆粗糙的大松糕、芽菜粉不同,茶楼中的早茶供应起了更为上等的茶叶,以及精美的马蹄糕、烧卖、糯米鸡、叉烧包等广式包点。
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茶楼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广州涌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便形容了广州茶楼的密集程度。
市场有了竞争,也就有了活力。茶楼们不仅比拼选址、装修,也会在茶叶、点心上钻研创新,不断融汇西餐或其他菜系的优点,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式糕点和餐品。例如早茶“四大天王”中的蛋挞,便是经由广东点心师傅改良的“西方舶来品”。
林立的茶楼,对应着火爆的市场,无论商贾豪绅、文人雅士还是白丁俗客,都将早茶视为“心头好”。
1927年,鲁迅来到中山大学任教,也很快喜欢上了叹早茶。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到过的25家茶楼馆子,包括了至今尚存的陶陶居以及南园、北园酒家。
“在广州,我们也时常到专门的茶室去吃茶点,那些点心真精致,小巧,并不太饱,茶又清香,都很合口味。而生活除了教书之外,着实单薄,遇到朋友,就不期然地也会相约去饮茶了。”鲁迅的爱人许广平在书中如是写下了钟爱早茶的原因。
直到现在,任时光荏苒百年,早茶依旧是大多数广东人无法抗拒的独特味道,人们依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叹着早茶。
每天清晨,各类老字号茶楼外始终有无数食客在等候早茶开市,其中既有习惯成自然的老广街坊,也有慕名而来体验打卡的各地旅人。
“这是我近几年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早餐。”在江浙创业的阿峰在一次出差中与广州的友人约了次早茶,体验过满满仪式感的工夫茶和满桌精致的糕点后,不禁感慨广东人真是做生意“搵钱”与美食生活两不误。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