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商圈掀起了一股“女神节”的营销浪潮。在各大平台的官微搜索关键词会发现,最早的营销文案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之所以选择妇女节为包装对象,原因有二。
第一,年轻女性本来是消费力最强的群体,鞋包、服装、化妆品等女性青睐的消费品溢价也相对较高。
第二,在“双12”之后、“618”之前,商家亟需一个“重量级”的节日展开促销活动。元旦太早,五一太迟,春节快递不上班,清明主题太阴间,夹在中间的妇女节正合适。
2018年,女神节的营销达到了巅峰,有十几家平台推出了专属的女神节活动。名字有“女王节”、“蝴蝶节”以及各种“女神节”,时间从3月1号到15号,大有“小双11”的意味。
有道是物极必反,女神节的火爆也招致了部分女性的反感。因为“女神”一词来源于贴吧,是“屌丝文化”的衍生物,未免有物化女性的嫌疑。
因此,女神节的最大受益方电商,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03
聪明的电商人,早就不玩这一套了
其实,从去年开始,有些嗅觉灵敏的平台和品牌,已经弱化了“女神节”这一概念,跟着舆论风向走。
比如,天猫干脆把今年的主题定成了“天猫38节”,既不讲妇女也不提女神,让人抓不到把柄。淘宝官微发文也打上了“妇女节”的话题,摒弃了“女神节”的标签。京东则采用“她的节”,突出一个求生欲强。
当然,仅仅是避嫌还不够,有的品牌更是主动出击,站出来为女性说话。
比如,美妆品牌珀莱雅发起“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话题,帮女性战胜性别偏见,打破刻板印象。还有洗护品牌潘婷改“婷”为“亭”,为女性的职场装扮自由发声。
的确,电商造节有双11、618这样的成功案例,但并不意外着所有节日都适合节日营销。比起在文案上下功夫,不如好好研究如何给消费者更便宜的价格、更贴心的服务。
而且,像“女神节”这种强行蹭节日热度的营销方法已经过时了,未来的营销更重视节日的内涵,用真心诚意打动消费者。聪明的电商人,早就不玩这一套了。
总之,不管是妇女节还是女神节,识时务者为俊杰。
来源:电商之家 云合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