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互联网品牌都喜欢玩转
“花式造节”来进行宣传和口碑的营销,
从2009年淘宝开始,
到2019年的电商平台百花齐放, 品牌造节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以至于现在智远还思考 “双11的单身,凭什么就被值得狂欢了“ 。
品牌到达一定的用户规模,就会注重“口碑的营销”,品牌力的塑造来占据用户的心智。花式造节活动,通常由平台发起,抱团单一品牌方进行营销。
小到节日营销主题活动,中到特色节(情人节,光棍节,中秋节),大到自己创造节日,比如2019年淘宝的造物节,智能马桶盖节,亲子节,无论从怀旧营销,广告创意,科技体验,都让我们打开了自己对于”花式节日营销的新认知“。
越来越多的单品牌愿意和平台一起加入这场营销中,说明单一的降价促销形式已经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品牌想通过造节脱颖而出,除了思考”品效合一”和用户走的更近的”参与感“ 外 ,还要结合对市场的洞察,以及更多创新的玩法。
01
“文化和兴起“
2009年淘宝第一个“双11”诞生,
由逍遥子带队,造节文化正是走到线上。
造节营销,是一些企业自发将“非约定的日子”,打造成节日来“宣传”或者“促销”平台或者品牌,比如以头部电商为代表的双11,618,会员日,黑五等。造节营销作为传统市场营销中最常规的促销手段,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求的新范式,成为当今电子文化发展重要的新趋势,目前社会化,娱乐化,跨界式,全链路等正在进一步升级。
造节的兴起:
在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等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运用民族传统节日,能进一步增强中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强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此利用文化节日促销,纪念文化节日,便被众多传统品牌,门店所采用,以至于到2009年,淘宝将节日搬到线上。
造节文化是一种创新,也是由传统文化演变而来,在英文里最接近汉语逢年过节的“节”这个意思的是单词“festival",标志的是周期性阶段演出和活动,比如音乐节,感恩节,春节,啤酒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
造节的文化由来:
举例其一:中国的”端午节“
在《史记》中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在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惨遭去职,被赶出都城的时候,他在流放中,写了众多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都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后秦军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心里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就在五月五日,写了下《怀沙》之后离去,屈原走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众多群众为了纪念屈原,为了他的真身不被海内鱼龙虾蟹吃掉。
便会准备“饭团”“鸡蛋”等实物丢进海里,让她们先吃饱,这样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被人们效仿,一位老医生则拿出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蛟龙所吃,人们就把饭团用树叶包起来,慢慢发展成粽子,以至于现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吃粽子”“喝黄酒一说了”。
在中国,过节是一个喜庆热闹的日子,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或者纪念某位烈士,贡献者等,节日不同,文化不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创新发展,线下走到线上,线上走到线下的宣传,甚至于”结合“,被众多平台或者单品牌运用到各领域来借鉴做营销。
比如”知识造节“”购物造节“”出行造节“”短视频造节“,618,双11等,有些节日可能并没有传统文化的依据,或者弱化了“文化”,而依然被我们所推崇,平台把这些节日都视为“营销”,店庆,也成了宣传的一种手段。
02
“造节是social的升级版“
品牌在初期所做的营销多半围绕“增长”或者“GMV为主””以“内部的站内营销居多。当然达到一定的规模,略显乏力的时候,就拿出来一部分预算,去做外界曝光,营销,通常是以投放,social为主,打折,补贴为辅的策略进行。
单一品牌的成立
“初期不会做social营销,只会做活动营销”。
以单品牌为例,一个新品牌的诞生,初期策略是让更多的用户知晓,曝光后做相关的促销活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入驻头部电商平台,社交电商平台,跟随平台的节奏,做相关的秒杀,优惠券,满减,拼团,砍价等动作,让更多用户能体验到商品。
目前市场流行的趋势还是以“低价”为主居多,跟随平台的发展,在单个平台有一定的销售额,订单量,成为了爆品。中期策略采用“扩充其他销售渠道”,入驻其他平台,比如苏宁,拼多多等。后期策略,开始做较大的“品牌曝光”,比如邀请代言人,在微博做宣传,话题营销,短视频KOL种草推荐等动作。
慢慢的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为了让品牌更多的和用户有交际,让用户有参与感,很多品牌开始升级做IP文化,例如:三只松鼠,江小白等。将品牌赋能到IP上面,通过卡通形象的形式,让IP做传播,开始围绕传统节日做一些social的体验了,例如:快闪店,坚果节等。
在智远看来,从前几年的营销趋势,单一品牌做social更多的是围绕“品牌曝光”居多,比如线下地铁的广告,节目的贴片等,而近两年,更多品牌开始要求“品效合一”,除了做了曝光外,还会结合节日去做热点促销。
平台系平台则不同单一品牌
通常是作为”发起者“邀请众多品牌一起做social。
成立一个新平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电商为例,从上游的供应链,中间的技术,下游的用户,内容的建设等,是一个多方位整合的过程。初期平台做social的几率也比较小,通常对平台系品牌来说,C轮之后会做更多社会化的传播。
平台成立之初,有了基本的产品原型,第一步通常会做的是”运营活动“,比如”会员日“”月中促销“,拉着众多的商家,以打折,满减,拼团的形式销售给消费者,当平台有一定的GMV,增长,就会采取融资策略,有了资金的进入,就就可以快速完善各方面体系。
随着团队的强大,当人力,财力,平台的SKU,用户量,到达一定的规模,就会做较大的”站内营销“,通过用户数据分析的形式,做数据分析后,开始做品类节,比如”数码狂欢节“,”美妆狂欢节“,”春季换新日“等,这些都是商家配合围绕用户喜好做的内部营销。
一个平台达到百万级,千万级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用户了解,那么就开始有了social的动作,初次做social并不是全案营销,而是围绕着某个节日,某个活动做一些外界相关的单次投放,比如,月中促销,顺便拿一部分预算投一些信息流,一部分得到增长,一部分也活动进行。
随着不断的累积,慢慢的平台开始做中型的线上全案social了,何为全案的social?,围绕某个大的节日,以时间轴的形式整体策划,从品牌曝光,增长,话题的参与,内容的营销,全方位思考营销的玩法,与消费者的线上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将造节看做是social的升级版,造节不同于social的的区别是规模更大,细节更多,比如“杭州淘宝造物节”,从线下不同板块,潮流,科技,国风,美食未来之城等覆盖更广,宣传更高,且有明星加入,票务销售等环节,而social则是基础投放,广告,媒介运用居多。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