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化原因,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向亿欧表示,零食行业出现颠覆式创新,用小卖部的方式走平价化打法,形成专卖零食的连锁小商超,并覆盖到社区。这种“零食+胖东来”的缩水版“中商超”体验,极大地刺激了零食消费的扩容和增频。
从具体企业表现看,三只松鼠和鸣鸣很忙转型成效显著。其中,鸣鸣很忙作为量贩零食的代表,正在通过低价且高效的方式成为业内榜样。
2023年11月,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进行了战略合并,组建了鸣鸣很忙。新公司延续低毛利、高周转的运营模式,通过规模化效应实现市场份额扩张。
根据财报数据,鸣鸣很忙的毛利率长期保持低位,2022~2024年分别为7.5%、7.5%和7.6%,同期友商的毛利率为双位数水平。
另外在周转率方面,2024年其存货周转天数仅为11.6天,明显优于商超渠道40~60天的行业平均水平,以及高端零食店约60天的周转周期。这表示,鸣鸣很忙高效的采购和配送体系能够让整个销售流程几乎不存在“压货”的问题。
数字化管理能力也是其核心优势之一,鸣鸣很忙声称,公司拥有国内休闲食品饮料专卖店中最大的数字化团队,数字化能力能够覆盖选品采购、仓储物流、加盟商及门店管理等全链条。在技术应用层面,公司率先部署了数字化订货系统,推出全数字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以及自主开发门店零售“智能中台”。
在另一边,良品铺子与来伊份业绩承压明显。2024年,良品铺子营收71.59亿元,较上一年下滑11.02%;净利润亏损0.46亿元,同比转亏且跌幅达125.57%。来伊份的情况更为严峻,营收下滑15.25%至33.7亿元,净利润亏损0.75亿元,跌幅高达231.94%。
关于业绩波动原因,良品铺子表示是降价导致,但高调推进的“降价不降质”性价比策略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并未来销售增长,最终导致业绩大幅下降。在来伊份看来,业绩缩水主要是由于部分区域门店收入下降,以及对部分低效门店进行调整导致直营收入缩水。
此外,与三只松鼠类似,良品铺子也曾表露过对万店扩张的野心,2017年公司提出“万家灯火”计划,希望能够在2023年实现全国开设1万家门店的目标。但实际上,然而截至2024年末财报数据显示,其全国门店数量为3085家,与早前的计划相去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低价”“加盟”“扩店”在零食行业趋于同质化竞争时,便预示着行业竞争正从单纯的规模比拼,向供应链效率、数字化运营以及营销焕新等更深层次演进。
在出海拓展方面,随着国内零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市场成为众多企业寻求增长的新增量市场。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33年末,全球零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358亿美元,且未来十年将以5.1%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除三只松鼠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外,盐津铺子也已在泰国和越南建厂,良品铺子则通过与菜鸟合作,加速零食产品的全球化。
在张书乐看来,在这一过程中,零食行业可以复制新茶饮出海的经验,用中国口味去打全球市场。但难点在于,如何保持原味又适应各地饮食习惯,逐步改变当地口味,将会是关键的技术壁垒。
从实际成效来看,零食企业的出海布局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理想成果,无论是三只松鼠、盐津铺子还是良品铺子,其海外营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均微乎其微。
百花齐放的新尝试同样备受关注。以三只松鼠为例,在坚果核心品类之余,其正在加速向更多消费品类延伸,从咖啡、饮料、烘焙,到宠物食品,甚至到生活日用品均有其身影。
张书乐认为,这就是“中商超”的打法,在大食品概念下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待消费者的消费频次逐步稳定后,加大坪效、增加消费品类都属于有益尝试,也是在自身边界辐射范围内的小步跨界。
谁能成为下一个零食之王?
在零食行业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并购重组的资本博弈、经营转型的赛道切换、全渠道拓展的场景革新,不过是行业迭代的表象。
当价格战的硝烟散去,真正决定企业生存边界的,仍是那条深不可测的护城河——它可能是产品创新体系,是依托强大数字化管理能力的敏捷供应链,亦或是通过IP实现的品牌情感联结。
事实上,零食企业的护城河从来不是单一优势的堆砌,而是技术、供应链、品牌、渠道、管理的多维共振。在行业加速洗牌的压力下,唯有将短期的盈利增长转化为长期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潮水退去后依然站立潮头。
未来的零食行业,或许不再有绝对的规模王者,但一定会留存那些筑造深沟高垒的“隐形冠军”。当行业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护城河的厚度,终将决定企业生命的长度。
来源:亿欧网 杜心怡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