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退烧”逻辑恐生变数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里的明星板块,白酒行业的关注度一直较高。尤其是在2016-2020年间,A股里的优质白酒上市公司更可算得上是那一轮白马股牛市的执牛耳者。其中,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酒,在资本市场上更是一骑绝尘,赚足了眼球。
然而时过境迁,伴随近年来宏观经济和白酒行业自身的变化,以及资本市场投资风格的转变,在上一轮行情里被捧上天的白酒股纷纷回调,其中更不乏股价自高点腰斩的公司。而今年才姗姗来迟的珍酒李渡,也终于错过了行业“泡沫期”。
而相比于股价所面临的回调压力,市场对于白酒行业未来基本面的担忧或许更值得重视。
一方面,中国白酒业正面临着产销齐跌的困境。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近年来我国白酒销量和产量逐年下滑,至2022年中国白酒销量仅为657.8万千升,产量为671.2万千升,白酒销量变化比率为-6.5%。

另一方面,与市场动销疲弱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白酒企业库存阴影始终难消。据了解,当前高库存已是白酒行业普遍问题,此前多家白酒上市企业便明确表示要抢占中秋国庆的机遇,抓紧去库存。但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旺季不旺的“尴尬”似乎正在消减投资者对于酒企的信心。
而若进一步聚焦到珍酒李渡倚重的酱酒领域,形势也难言乐观。前几年的“酱酒热”,不仅催生了资本市场上的酱酒崇拜现象,也造成了下游渠道因高利润率而过度囤积的现象,特别是低线品牌或贴牌产品本身品牌力不足,依靠渠道杠杆进行粗放式扩张,导致库存压力居高不下。如今,在高库存压力下,又出现了低价抛货等不良现象,这使得终端市场的供需矛盾进一步锐化。
在此背景下,珍酒品牌要逆势实现持续的扩张显然不会是易事。而对于李渡、湘窖和开口笑这几个地域色彩浓厚的品牌而言,在行业调整期实现品牌势能的向上预计亦不会太轻松。
不过积极的一面在于,虽然在上市这事上珍酒李渡赶了个晚集,但成功上市后公司的融资能力、品牌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后续随着公司内部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自建产能释放,珍酒李渡或许能在行业新一轮的洗牌里胜出也未可知,但这终究需要留待时间来证明了。
来源:智通财经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