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雄韬股份在披露募投项目时曾乐观预计,10亿瓦时动力电池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收入19.4亿元、年净利润2.5亿元,深圳氢项目和武汉氢项目达产后分别增加年收入19.92亿元、18.32亿元,增加年净利润3.33亿元、2.76亿元。以此算来,每年将新增约58亿元收入、超8亿元的净利润。然而,时过7年,募投项目的效益均为0元。
百亿再战锂电池仍临挑战
时隔七年,回过头去,雄韬股份再战锂电池。从曾经的率先沦落至如今的追赶,张华农有多大胜算?
雄韬股份1994年成立,2014年12月上市,公司铅酸蓄电池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密封铅酸蓄电池出口量第一。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24.51亿元,其中,铅酸电池产贡献了96%,是收入的绝对主力。
2022年,时过6年,虽然雄韬股份仍然位居铅酸电池龙头地位,但铅酸电池的市场逐渐由锂电池取代。当年,公司铅酸电池及材料收入21.48亿元,已经明显低于2016年,营业收入占比为52.67%。
近几年,雄韬股份的锂电池收入也在增长。2020年至2022年,其锂电池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18.77%、32.58%、44.08%,但由于基数较低,2022年锂电池收入为17.98亿元。公司锂电池业务部分客户为原有铅酸电池业务客户转化而来。
近几年,无论是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亦或是亿纬锂能,发力锂电池赛道的企业,大多赚得盆满钵满。而雄韬股份远低于市场预期。
2014年上市以来,雄韬股份实现的净利润累计数仅为5.70亿元。早在2015年,公司净利润就已经达到1.32亿元,到2022年仅为1.57亿元,而在2021年,受资产减值、信用减值损失合计2.89亿元的影响,公司亏损4.22亿元,这也是其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今年上半年,雄韬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24.07%,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40.96%。与亿纬锂能单季度净利润超过10亿元相比,雄韬股份的差距还有很大。
雄韬股份似乎有些急了。
今年2月13日午间,雄韬股份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105亿元,在湖北京山投资105亿元,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园,涉及锂电池、钠电池项目,生产15GWH锂电池和10GWH钠电池,产品主要应用在新能源储能市场及5G通讯、IDC数据中心市场。今年启动一期5GWH锂电池生产项目,到2025年内完成项目整体建设。
如今,公司筹划定增募资不超过12.24亿元,进行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建设,可以视作上述百亿投资的落地之一。
然而,资本早已涌入锂电池赛道,暂且不谈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星、比亚迪、中航锂电等龙头纷纷扩产,即便是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也针对性进行了扩产布局。在行业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雄韬股份此时大举进军,是否“为时已晚”?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今年上半年,已有七成左右的锂电池上市公司出现业绩下滑。
当然,从雄韬股份披露的信息看,公司主攻的并不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动力电池领域,而是储能电池领域。即便如此,未来,这一领域的激烈竞争也不会缺位。
不容忽视的是,雄韬股份并未涉足钠离子电池领域,而公司宣布投入巨资建设钠离子项目,存在忽悠之嫌。今年4月,雄韬股份及张华农被监管部门出具警示函。
备受关注的是,一方面,张华农在积极推进雄韬股份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张华农在积极减持套现。
今年3月27日晚间,雄韬股份披露,张华农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了1019.53万股,套现约1.87亿元。
据长江商报记者粗略估算,上市以来,张华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套现3.50亿元左右。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