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2022年6月,睿智医药披露,曾宪经和八本创业自2022年6月13日至2022年6月14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890.0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78%。2022年9月28日,睿智医药再次公布,曾宪经自2022年6月15日至2022年9月27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0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6%。此次减持后,曾宪经和八本创业的持股比例合计降至16.25%。粗略计算,上述三轮减持完成,曾宪经合计套现1.9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大宗交易的过程中,曾宪经的减持均价为每股9.9元至10.64元。但今年5月4日,曾宪经从八本创业手中以6.8元/股的价格受让4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实现低吸高抛。
剥离传统业务后一季度仍亏损
实控人频频减持的背后,是睿智医药自身业绩承压。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曾宪经入主之前,2010年至2016年,睿智医药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由1.24亿元、3375.04万元增长至2.59亿元、6498.1万元。
2017年9月20日,睿智医药耗资2.38亿元收购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睿智”)10%股权。九个月后,睿智医药作价21.44亿元收购上海睿智剩余的90%股权。
此单资产重组完成之后,2018年睿智医药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提升262.05%、178.63%至9.97亿元、1.61亿元。但好景不长,2019年至2021年,睿智医药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28亿元、14.82亿元、16.91亿元,同比增长33.19%、11.58%、14.11%,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1.55亿元、-4.02亿元,同比变动-13.75%、11.25%、-360.27%,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0.83亿元、-4.22亿元,同比减少20.53%、30.31%、609.42%。
其中,2021年,睿智医药在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核心原因就在于上海睿智业绩承诺期满之后业绩变脸,公司对其计提商誉减值。值得一提的是,在被睿智医药收购之前,上海睿智的原股东方就包括曾宪经。
不过,虽然上海睿智业绩不及预期,但睿智医药依旧未放弃。2022年3月末,睿智医药作价2.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将旗下量子高科出售给泰莱公司,以剥离原有的益生元业务,并专注于上海睿智所从事的医药研发及生产服务业务(即CRO/CDMO业务)。
也正是由于此笔资产出售,2022年睿智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3.27亿元,同比减少21.54%;在资产处置收益等因素影响下,公司净利润为3.79亿元,同比增长194.12%,实现扭亏为盈。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当期净利润为亏损6.07亿元,同比增亏43.84%,两年内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10.29亿元。
今年一季度,睿智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元,同比减少30.45%;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856.69万元、-3266.81万元,同比减少401.63%、499.11%。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