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周转成双刃剑去化承压
碧桂园一向以快速开发、快速周转、刚需价格为核心模式,在房地产高速增长周期中收获巨大红利。2017年,碧桂园以超过5500亿元的合同销售额登顶,此后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
这种高周转、快开发、低价格的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拿地成本低,资金回笼快的同时,质量难言保障,交付维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集中在偷工减料、降标简配方面的问题。
艾普思大数据显示,2022年,对房企的投诉,碧桂园位列第一,投诉量高达1702起,同比增长61%。其中,关于碧桂园渗漏、开裂、物业及配套服务等投诉量分别为236起、119起、492起,均高于万科A、绿地控股、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等其他房企。
此外,碧桂园此前通过高周转模式重仓的三四五线城市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碧桂园也在加速促销去化,但从公开信息来看,其部分项目由于降价幅度过大,或被当地政府叫停;或者所处位置不佳的项目,即便“骨折价”也难以提升成交量。
在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碧桂园提出,重启投资,要在一二线城市积极拿地。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碧桂园拿地权益金额仅60.9亿元,其中三四线城市占比仅为33%,另外67%都给了一二线城市。
当下,房企都在通过提质增效、降低管理财务等各类成本,更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碧桂园的员工数量是69932人,上年同期为100705人。一年时间,碧桂园集团裁掉了30773人,裁员幅度为30.56%。
去家族化寻新增长点
“我没觉得碧桂园是家族企业”,“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职业经理人”。
在近期举办的碧桂园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正式接任董事会主席近1个月的杨惠妍首次亮相,就语出惊人。
她表示,长期以来,由于杨国强作为碧桂园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最大股东,有不少杨氏成员在公司内工作,因此,很多时候外界会认为碧桂园是一家有着家族风格的民营房企。
“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社会上优秀的人才,而不是家族,家族100年都出不了一个优秀人才。”杨惠妍称。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杨惠妍的非家族言论,在引发外界热议的同时,却掩盖不了碧桂园陷入上市16年来首次亏损。
受任于危难之时,杨惠妍面临的不仅是要努力保住地产主业,还要寻找第二增长极。
杨惠妍为碧桂园规划出第三条突围路线:重归一二线城市、代管代建、智能建造。
碧桂园表示,未来将土储调整为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5:5的结构,并提升产品力匹配一二线的住房需求,而形成了长期扎根“小城镇”惯性的碧桂园,能否重归一二线城市,尚待市场验证。
据管理层介绍,碧桂园布局代管代建市场超过七年,累计在管面积1300万方,公司获取5个项目,预计货值85亿。
杨惠妍在业绩会上表示,碧桂园会全力将“智能建造”打造成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并带动公司在代管代建的竞争中始终保持高核心竞争力。
碧桂园在公告中提及,“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公司向高科技企业转型的决心无比坚定。”截至2023年1月底,公司组建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已有33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