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大股东八名要减持,这样的情况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
二级市场上,上市以来,成都先导的股价从最高61.99元/股跌至今年3月24日的17.49元/股,累计跌幅达71.79%。
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火爆,身处医药赛道的成都先导的股价也被“点燃”,3月27日、28日相继大涨20%、14.44%。对此,公司紧急提示风险称,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公司主营业务和研发的辅助工具,直接贡献的销售额及利润较小,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影响有待观察和验证。
投入增加商誉减值致净利剧降
股东集体减持,不仅仅是因股价大幅下跌,也与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相关。
根据业绩快报,2022年,成都先导实现营业收入3.30亿元,同比增加0.19亿元,增长幅度为5.98%;净利润为2601.48万元,同比下降58.9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324.67万元,同比下降43.14%。
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18亿元,同比下降4.02%,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042.83万元、198.41万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64.88%、84.67%。
对比发现,四季度,成都先导的经营业绩略有好转。
针对全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成都先导解释称,公司正在进行新一代DEL技术的开发升级、以及核酸新药研发平台和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的建设,带来研发费用的上升。子公司Vernalis (R&D) Limited整合进度不及预期,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此外,获得的政府补助比上年也大幅减少。
其实,不只是2022年经营业绩下滑,近几年,成都先导的经营业绩表现均不佳。
2019年,上市前一年,成都先导实现营业收入2.64亿元,净利润1.20亿元、扣非净利润0.74亿元。2020年、2021年,上市后,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4亿元、3.11亿元,同比变动-7.80%、27.69%,表现非常一般。这两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0.64亿元、0.63亿元,同比下降46.77%、1%;扣非净利润为0.43亿元、0.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15%、45.74%。
上述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
成都先导曾实施了海外并购。2020年10月,成都先导通过子公司以2500万美元价格收购了Vernalis(R&D)Limited100%股权。当时,成都先导表示,标的公司已成功开发和转让多项针对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抗感染和炎症等生物学目标的细胞活性先导化合物和临床阶段候选物,并且Vernalis公司拥有一支超过7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交易完成后,公司将获取Vernalis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和知识产权。
目前来看,上述并购未达到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创新药物研发企业,成都先导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18年、2019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62亿元、0.91亿元,2020年、2021年分别为1亿元、0.74亿元,2021年减少明显。
2022年前三季度,其研发投入为0.64亿元,同比增长25.49%。
研发投入并不突出,经营业绩持续下滑,成都先导靠什么扭转不利局面?
来源:长江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