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恒瑞医药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均不及科伦药业,2021年,则大幅超过科伦药业,其中,净利润已是科伦药业的4.11倍。曾经的“药界双雄”如今相距甚远。
市值表现得更为明显。
2010年6月,科伦药业通过闯关IPO登陆A股市场,其发行价高达83.36元/股,募资50亿元,成为当年名噪一时的IPO项目。科伦药业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医药第一股,一时风光无限。上市之初,股价一度涨至166.49元/股,较发行价几乎翻倍。然而,到今年7月8日,后复权后,科伦药业的股价为132.39元/股,较发行价累计涨幅仅约为58.82%。
市值方面,2010年11月29日,科伦药业的市值一度达到399.58亿元,2011年1月25日,其市值为319.20亿元。彼时,恒瑞医药的市值345.83亿元,二者的差距并不大。今年7月8日,科伦药业的市值为281.38亿元,仅为恒瑞医药的11.47%,接近十分之一。
研发人员一年锐减19.5%
科伦药业掉队、增收不增利,有两个重要因素,即盲目扩张及大举营销。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1年科伦药业宣布计划在新疆伊犁川宁投资39.92亿,其中使用超募资金16.44亿,用于抗生素中间体项目建设。但这个项目最终的投资远远超过预期,实际总投资高达70亿元。另外, 自2012年开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限抗令”,对抗菌药品的使用进行规范和限制,受此影响,抗生素市场销量下滑,抗生素中间体产品价格也大幅下降。
项目投资超预期,项目建设周期拉长,市场环境变化,科伦药业这一项目出现亏损。
根据当初披露,川宁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8亿元,利润14.84亿元。
2021年,川宁项目实现营业收入32.32亿元,净利润仅为1.13亿元,远未达到预期。这也是公司增收不增利的重要原因。
以仿制药起家,大约是从2012年开始,科伦药业发力创新转型。
从实际效果看,9年多来,仿制及一致性评价陆续启动了276项产品研究,94项产品的获批,2021年,33项药物获批上市。而在创新药方面,创新大小分子项目55项,推动12项创新临床项目,同时开发9项创新临床前阶段项目和30余项药物发现阶段项目。这意味着,公司尚无创新药物上市。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科伦药业重营销、轻研发特征较为明显。
2013年至2021 年,公司投入研发的资金合计为85.27亿元,而在2021年一年,公司投入销售的费用就高达50.22亿元,接近当年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
据披露,高达50.22亿元销售费用中,市场开发及维护费40亿元、市场管理费8.47亿元、广告宣传费1.62亿元、其他0.13亿元。由于科伦药业未详细披露高达8.47亿元的市场管理费构成,暂时不知这笔费用投向何处。从数据上看,高达50.22亿元的销售费用基本上都被用作了市场开发营销。
实际上,50.22亿元的销售费,在科伦药业的历史上并不算高。2018年、2019年,其销售费分别为59.87亿元、65.5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销售费下降至48.83亿元。
2019年,65.50亿元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7.14%。销售费用中,市场开发及维护费高达57.25亿元、市场管理费2.89亿元、运输费4.6亿元、其他0.75亿元。
根据新的会计准则,2020年开始,销售费用项目下的运输费计入营业成本。2021年,如果还原运输费用,科伦药业的销售费用可能在55亿元左右。
毫无疑问,每年高达50亿元的市场费吞噬了利润,导致科伦药业增收不增利。
奇怪的是,科伦药业大举进攻研发创新,但公司的研发人员却在大幅减少。截至2021年底,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2588人,同比减少627人,减少幅度为19.50%。研发人员占当期员工总数的比重为13.60%,同比下降2.67个百分点。从学历方面,硕士、博士学历的研发人员同比分别减少6.96%、22.29%。
研发人员大幅减少,是否与科伦药业的研发创新战略相悖?
来源:长江商报 记者 魏度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科伦药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