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业频换
在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上受挫的寒武纪,从2019年开始,开始在其它业务条线上寻找机会。但数据显示,新业务的不稳定性较大。
一开始,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晋升为公司第一大主营业务。招股书显示,2019年,该公司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96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为66.72%。到2020年,公司该项业务实现收入3.26亿元,占同期营收比为71.12%。
但时至2021年半年报,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收入的地位被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超过,仅完成收入158.21万元,占同期营收比为1.15%。
据寒武纪公布的财务数据,2019年,公司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实现7888.24万元,占总营收比为17.77%,到2020年上半年,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实现6221.81万元,占总营收比提升至71.41%。
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收入到2021年上半年已降为1877.32万元,占同期营收比仅13.63%。
在上述两项业务的地位在寒武纪主营业务中迅速下降的2021年上半年,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又晋升为第一大业务。2021年上半年,该项业务收入8374.38万元,占营收比为60.79%。
为何主营业务在短期内有如此大的变动?或许与寒武纪客户过于单一有关。据当年寒武纪回复上交所的问询中透露,2019年,公司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与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西安沣东仪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展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项目,上述项目占公司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比为 97.29%。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重心项目,而中科院是寒武纪的二股东。上交所在上市前也对上述项目的可持续性提出过疑问。
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2017年至2020年营收及占比(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招股书及年报
车载芯片有机会?
在主营业务变动较大,但又都尚未壮大之时,寒武纪又开始寻求新的AI应用场景,这一次,它将触角伸向车载芯片。
2021年1月,寒武纪全资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借此正式开始车载智能芯片相关业务。
2021年7月16日,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寒武纪行歌增加注册资本1.7亿元,并引入投资者,包括宁德时代、蔚来汽车、上汽、南京国资的旗下公司。
而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陈天石披露了寒武纪行歌车载智能芯片的关键数据:超200TOPS AI性能、7nm制程、车规级、独立安全岛、成熟软件工具链,并通过开放的软件平台支持客户算法持续更新迭代,高效支撑高等智能驾驶的需求。
寒武纪意欲发力的车载芯片主要是智能驾驶汽车芯片。而在这一赛道上,已有无数先跑着。根据此前东北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智能驾驶汽车芯片已有多个入局者,有以恩智浦、德州仪器为代表的传统汽车芯片厂商,有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电子芯片巨头,有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也有以地平线、芯驰科技为代表的创业公司。
其中,英伟达作为GPU的发明者,在汽车主控芯片的GPU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常年保有70%的市占率。目前,奥迪车型、特斯拉前期车型、小鹏、威马,以及大量的主流新能源乘用车都是基于英伟达的Xavier或者Orin芯片。
紧随其后,高通和华为也已先后切入了长城汽车和北汽、长安等车企。处于第三梯队的国产创业芯片公司也有了一些“成果”,如地平线的“征程3”智能驾驶芯片进入2021款理想ONE,2021年出比亚迪参与了地平线的融资。
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寒武纪在这个赛道的切入时间并不算早,如何在失去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将已有的“云边端”技术扩展至“云边端车”并实现四位一体的联动值得关注。
而在持续亏损情况下,寒武纪要获得汽车智能芯片攻坚突破需要的巨额,仍需要依靠外部融资,这确实是考验股东和投资者的难题。
根据招股书和财报,寒武纪2017年至2020年研发费用平均值,为其营收的2倍。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122.32%、167.41%。(来源:投资时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寒武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