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1日一大早,海底捞盈利预警的消息,成了圈里的“炸子鸡”! 
  01 
  亏损45亿的海底捞 
  最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2月21日,海底捞发布了一份盈利警告——预期将于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录得净亏损约人民币38亿元至人民币45亿元。对比2020年收入约为人民币286亿元,集团2021年收入预计超过人民币400亿元,增长超过40%。 
  
  这份公告一出,餐饮圈一片哗然。 
  而从这份盈利预警中,内参君反而看到了积极的一面: 
  分析《盈利警告》可见,2021年300余家餐厅关停以及餐厅经营业绩下滑等因素导致的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33亿元至39亿元,占到整体亏损资金的86%。 
  也就是说,海底捞今年造成亏损的因素是短期的,这个亏损不会延续到明年。从资本市场也可以看到,在关闭300家店之后,海底捞的股价反而开始上涨。如果说去年是海底捞的“至暗时刻”,那今年的海底捞,正通过2021年11月份推出的“啄木鸟计划”触底反弹。 
  换句话说,海底捞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个盈利警告,更多是对2021年的总结,而非2022年展望。 
  02 
  从头部品牌“自省三梯队” 
  能看到品牌发展的必经周期 
  阵痛是必经之路。 
  海底捞现在身处的阶段,让内参君不禁联想到了此前的九毛九和瑞幸。 
  疫情发生后,九毛九和瑞幸是最早采取“收缩战略”的品牌。九毛九关闭22家直营门店,撤出北京、天津、武汉市场,在港股市值一度下跌4%。历经造假风暴和疫情“双重袭击”的瑞幸,2020年前三季度收回了1021家表现不佳的门店。 
  同样经历过阵痛的这两个品牌,如今势头又重新起来了。九毛九股价持续上涨,今日仍有小幅上行,瑞幸已经在全国拥有5671多家门店,甚至在规模上赶超星巴克,2021全年业绩实现稳健增长,并在前不久的一封“内部信”中透露,2022年1月新开门店总数约360家,刷新单月开店总数纪录,“瑞幸已经翻开新的篇章”。 
  而在这期间,这俩品牌做了什么?瑞幸关停一千多家门店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改革,积极创新,做品牌差异化,同时,优化成本结构,增强精细化运营;九毛九则收缩北方门店,大力发展副牌太二酸菜鱼。 
  从这俩品牌的“原地逆袭”,或许可见后来者的破局之路。某个角度来看,九毛九、瑞幸就是“走快一步”的海底捞、喜茶们。客观分析一下两家的破茧成蝶过程,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海底捞、茶颜悦色,则是在2021年第二波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品牌。同样是大规模扩张迎来阵痛期,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而第三波品牌(喜茶们)已经进入“觉醒”阶段。近期,喜茶、文和友、墨茉点心局等顶流新消费品牌们似乎纷纷进入“自省期”,并频繁爆出“裁员”、“闭店”、“亏损”等消息。 
  比如2月9日,喜茶被曝进行大规模裁员,有三成员工被涉及;没过两天,去年出尽风头的文和友也被爆出大面积裁员;新中式烘焙墨茉点心局也传出春节前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裁撤了比例高达40%的品牌员工。 
  对此,各家反馈也有所不同。 
  喜茶方面对消息否认,并称只是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文和友表示,不属于“大面积裁员”,原因是有些项目不做了,新的一年进行微调;墨茉点心局则因为公司“从过去以打造品牌为中心,转型为以运营为中心”,属于战略定位的调整。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