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报显示,逸仙电商2020年第四季度,DTC(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购买用户数为1440万,相对于2019年四季度的1100万,增长340万。另据招股书显示,DTC购买用户的年度客单价从2019年的114.1元/人,提升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120.7元/人,仅提升6.5元。
这种方式带来的更多是发展的不平衡,未来可能面对难以为继的状况。宋向前对《财经》新媒体表示,流量转化需要花费大量成本,逸仙电商既要保证现金流不会快速枯竭,又要能达成更快的成长速度,想要实现这样的平衡是非常困难的。
除此之外,逸仙电商在高成长过程中还要补短板。相对于传统企业,它的压力会更大。宋向前分析,整个市场有80%的用户在线下,“线上企业进军线下是非常困难的,不仅要补生产的课,还要补渠道、运营管理、研发的课,一旦现金流控制不好,就有可能陷入沼泽。相比来说,传统企业进军线上,只需刷新组织观念、升级消费模式,压力会小一些”。
“烧钱”不止
大笔营销、拓展品牌、快速收购、加快开店速度……近年来,逸仙电商在行业中一路狂奔。但很多时候,做的多可能意味着对发展前景的迷茫。
从近年来的布局看,高端化、多品牌策略,是逸仙电商追求的方向之一。
自2020年起,逸仙电商开启频繁收购。去年10月底,逸仙电商收购了高端护肤品牌Galénic。据悉,Galénic由法国著名的药剂师Pierre Fabre创立于1977年,其商品只在高端药房进行销售。收购后,逸仙电商将持续支持Galénic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并计划在未来将其业务拓展到亚洲其他市场,同时还将与Pierre Fabre集团合作研发及生产Galénic的产品。
另外,2021年3月,逸仙电商又宣布将收购高端护肤品牌Eve Lom。Eve Lom是由英国同名美容师创立于1985年的护肤品品牌,其招牌产品是经典洁颜霜,曾获Instyle Best Beauty Buys(英国)美容大奖等荣誉。收购后,逸仙电商将帮助Eve Lom拓展全球及亚洲市场。有网友将这场收购比喻为“专科生迎娶清华学霸”。
“逸仙电商很早就定下了多品牌战略,因为单一品牌都有天花板,对比同行来看,柏莱雅、欧莱雅等,都是多品牌的集团。”逸仙电商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在这一策略下,去年6月,逸仙电商孵化了完子心选(Abby’s Choice),今年3月则推出主打可爱少女风的Pink Bear,今年还将继续推广刚刚收购的Galénic 及Eve Lom产品。对于今年是否会孵化新的品牌,这位工作人员则表示并不清楚。
加快开店速度,是逸仙电商的另一发展方向。2019年末,逸仙电商宣布在上海奉贤设立新零售总部,并表示接下来会加快开店速度,未来三年计划在华东开店200家,全国开店600家。
有媒体计算,根据招股书,2019年完美日记体验店相关支出为5290万,截止2020年9月,体验店相关支出为1.96亿,两年以来平均每家店的花费为126.23万元,如果完美日记计划在2022年门店总数超过600家,意味着接下来还要再开至少350家门店,以目前门店成本计算,意味着线下店前期投入方面,至少再花费数亿元。
在诸多愿景下,逸仙电商对《财经》新媒体表示,预计2021年仍是公司的重点战略投入期。而这或许意味着,将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中。《财经》新媒体注意到,截至2020年底,逸仙电商的账面现金余额为57.3亿元。
在《财经》新媒体采访的众多消费者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希望,逸仙电商可以减少营销,注重研发,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
逸仙电商确实曾加大研发投入。其招股书显示,计划将上市募资总额的20%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2020年逸仙电商产生研发费用0.67亿元,同比增长186.93%,占比1.27%,较2019年增长0.51个百分点。
但相比其他化妆品头部企业,逸仙电商的研发投入仍相对较低。据川财证券综合各公司2020年半年报数据,上海家化研发费用率为1.88%,丸美股份研发费用率为2.99%,欧莱雅研发费用率达3.48%。
未来逸仙电商仍有很多不确定性。班妮对《财经》新媒体表示,众多新锐的淘系品牌与美妆龙头企业的差距还比较大,未来能否跑出来还需要持续观察。“有爆品或者一段时间内销量提升,不能作为有持续发展力的评判标准。”
不过,从行业来看,逸仙电商的发展之路并非孤例,近年来兴起的诸如花西子、colorkey等国产美妆品牌,均希望通过大笔营销快速攻城略地,其竞争方式与早年间的“百团大战”、共享单车竞争、社区团购大战等似乎并无二致。
对此,宋向前向《财经》新媒体表示,这类公司无一例外都需要高速融资,尽快拉高估值,以维持这种无序的扩张状态。
杨勍认为,这种竞争的终局,取决于在混乱的竞争态势下,品牌方能否获得资本的持续性投入,并且在大规模营销的间隙不能放松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以最大的规模覆盖用户,发展品牌知名度,以最快的速度迭代产品构建产品力,最终还是要通过产品力形成品牌忠诚度,提升市占率打败竞争对手。
时至今日,互联网思维方式渗透至各行各业,众多品牌希望通过烧钱模式来快速抢占市场,但随着消费者的日渐理性,这种营销方式似乎正显得简单粗暴,如果不能以出色的产品品质、服务做后盾,品牌终将面临消费者的流失,更难谈做强做大。
来源:财经新媒体 刘洋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完美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