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的海印
曾经,海印集团是国内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而在过往那些年,邵建明因创立潮流前线、布匹市场、总统数码港等多个项目,被誉为“商贸奇才”。
2003年,海印集团以8727.88万元的价格收购深交所上市公司茂化永业,并一步步通过大股东定向增发与现金收购的方式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曲线上市。
那是海印集团与邵建明的高光时刻。
但借壳上市后,上市平台“海印股份”开始了新一轮定位与找寻方向。据悉,在邵建明的带领下,该公司紧跟市场热点,多次涉足新的业务,从采矿业到文旅演绎业,再到移动支付,以及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苗事件,但每次进行收并购、设立新业务后不久,该公司又将相关业务剥离上市公司体系。
如2014年至2016年期间,海印股份通过多次收购与增资获得湖南红太阳演艺有限公司100%的股份。那时正直文娱产业的风口时期,市场上有关文娱概念的公司也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或许,邵建明企图通过每一个新概念的热度来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但热度总会过去,长期稳定的经营才能带来持久的发展。
数据显示,红太阳2015年营业收入1.27亿元,净利润5038.11万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263.43%和2302.94%;2016年,红太阳实现1.42亿元营业收入,净利润4862.48万元,营业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净利润却略有所降。
然而,到了2017年前三季度,红太阳的营业收入仅录得4279.43万元,净利润亦大幅下降至亏损213.68万元。同年11月,海印股份将上述资产作价4.67亿元转给控股股东海印集团。
随后,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苗事件,海印股份亦试图通过热点“复活”企业,今年,正值免税概念风起,海印股份于7月28日晚间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拓展业务范畴,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上市公司于近日向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并已经相关部门回函确认收悉。
或许,正是因为海印股份的“八爪鱼”发展模式,这家企业在过去的这么多年时间里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
一方面,频繁的的转型及调整业务让企业无法专注在一条道路上发展。另一方面,新业务的涉猎分散了企业更多的资金与资源,该公司的商业运营业务始终无法迅速扩张,甚至在近几年显现颓势。
时也,命也。
在邵建明“寻路”的途中,海印股份的经营业绩亦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期,海印股份的商业板块录得营收3.02亿元,占总营收的42.09%,较去年同期下滑近40%。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观点指数整理
事实上,自2012年起,该公司的净利润不断下滑,至2018年,该公司的净利润仅为1.38亿元,同比下滑40.13%,为近十五年的最大降幅。
在商业板块上,该公司的营收在前些年缓慢增长,至2018年实现10.01亿元的最大营收,而后于2019年再度下滑至6.09亿元。与此同时,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商业板块毛利率亦逐年递减,2015年,该数据为50.72%,至2019年,这一数值为38.11%,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借壳上市后的海印股份开始“不务正业”,导致公司业务太杂,近几年,随着电商、新零售的崛起,公司的主营业务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而此次和广州番禺市政府签约,加速推动南站海印又一城项目的建设无疑对该公司商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在南站商圈,未来还会有正佳集团和越秀集团联合开发建设的文旅商综合体“正佳广州南站商务区文商旅项目”、合生创展打造的“合生汇”、宝龙集团的“城市广场”......落后了的海印股份,还能否迎头赶上?
来源:观点地产网 龚丽欣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海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