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杰美特的应收账款大多都在6个月以内且绝大多数都在3个月内。2018年底、2017年底和2016年底,杰美特0-3个月账龄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95亿元、1.36亿元和1.07亿元,分别占当期应收账款总额的79.37%、77.52%和77.03%。由于公司3个月内的坏账计提比例为2%,较同行公司5%的计提比例可少计提3%的坏账准备。
根据媒体报道,如果杰美特将1年内的应收账款全部按照同行5%的比例计提坏账的话,2016-2018年度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约为646.17万元、840.04万元和1172.05万元,较杰美特的会计政策每年要多计提约311万元、367万元和507万元。杰美特的会计处理,间接上增加公司账面利润。
2019年1月1日后,杰美特应收账款会计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应收款项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在2019年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公司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计量预期信用损失,由此形成的损失准备的增加或转回金额,应当作为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而2019年前,关于应收账款的会计政策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公司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确认减值损失。
一名会计人士指出,传统的坏账准备计提按照“已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了减值”,属于已减值模型,新金融工具准则按照“预期信用损失”,变为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从计量来看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均是按照未来现金流缺口的折现值作为信用损失金额,只是确认减值的时间提前了,以前是发生减值时才计提,现在是没有减值时就预计概率。
上述会计人士还认为,预期未来现金流与违约概率均是主观性较大的数据,与原账龄分析法确定各账龄计提比例类似,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利润调节的空间,利润操纵会更加隐蔽。新准则下的坏账准备披露简单了很多,但坏账准备的计提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去确定应收账款在初始确认后整个存续期内的信用损失金额,从报告中都不得而知。

2019年上半年,杰美特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为-165.97万元,可以增厚当期165.97万元的净利润。而在旧的的会计政策下,2016-2018年,杰美特的坏账损失分别为181.07万元、 809.74万元和1005.84万元,与连年增长的应收账款呈相同的变动趋势。
董秘、财务总监变动频繁
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6月,杰美特就首次递交了招股书,但被终止审查。2017年12月,杰和2019年4月,杰美特又再次递交了招股书,再闯A股。
《反馈意见》显示:发行人于2015年曾向我会提交首发申请后撤回。请说明撤回原因,是否已解决。请保荐机构对该问题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在最新更新的招股书中,杰美特并没有对2015年撤回IPO申请的原因作出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保荐机构和审计机构也发生了变更:保荐人由招商证券变为东兴证券;审计机构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大信会计师事务所。
此外,发审委还要求杰美特说明报告期内更换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的原因。2017年时任财务负责人吴华秀、董事会秘书徐亮、副总兼董事会秘书江海清离任。发审委要求说明三人在公司的任职期间、负责的主要业务、离任原因。

招股书显示,2017年初至2018年末这两年间,杰美特的财务负责人经历了吴华秀、徐亮和朱德颜三人;董事会秘书经历了徐亮 、江海清和周波三人。
相对于监管部门较细致的问询,杰美特的回复相对“笼统”:最近两年,公司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变动系因公司实际经营运作需要、人员正常工作变动的合理调整,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来源:新浪财经 公司观察)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杰美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