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亿巨头—海航集团,无奈“撤离”资本市场。
10月7日晚间,海越能源(600387)公告,控股股东—海航现代物流集团拟将持有的海越科技100%股份转让给铜川能源,铜川能源将获得上市公司19.06%股份,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的控股股东。
而刚刚过去的9月份,海航系连续宣告,“撤离”供销大集(000564)、凯撒旅游(000796) 2 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之位,进入10月份,海航的“撤退”仍在继续。
据Wind数据统计,海航系在资本市场的布局牵涉18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10家,港股8家。

截止10月8日收盘,海航系布局的10家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合计达1087亿元,牵涉股东人数合计多达106.36万户。
海航系,正在撤离3家上市公司
早在2018年7月5日,退居幕后2年多的陈峰重新出山,被选举为海航集团董事会董事长,并对外界表示:
海航集团2018年上半年总资产1.11万亿元,总负债6574亿元,尽管规模大,但是流动性堪忧,蕴含着流动性危机。
一年时间,海航迅速处置了一批以金融、地产等为代表的非主业资产,累计超过3000亿元。
虽然2018年以来,海航集团不断大举抛售全球资产,回笼资金,但并未大规模殃及资本市场。
然而,2019年下半年以来,海航集团的资金链似乎愈发紧张。
2019年7月29日到期的“16海航02”债券,仅15亿元的规模,海航集团却未能如期偿还,最终构成违约。
且,未来一段时间,海航系仍有大量债券待偿。单单就海航集团而言,除去到期未偿还的“16海航02”债券,海航集团未到期的债券规模高达164.59亿元。

这仅仅是以海航集团为主体发行的债券,而海航系的其他平台:海航实业、海航旅游、海航资本、海航集团国际、海航航空、长江租赁等主体,合计债券余额高达300亿元。
“火烧眉毛”的危机之下,海航集团开始处置流动性最好的上市公司股份。
9月15日,凯撒旅游公告,控股股东海航旅游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6%,预计将会导致凯撒旅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9月24日,海航旅游被动减持1245万股,持股比例降至28.73%,正式“撤离”凯撒旅游大股东的位置,未来大概率将继续减持所持股份。
无独有偶,9月26日晚间,供销大集公告,控股股东海航商控计划向第二大股东新合作集团出售持有的3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若交易完成,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新合作集团。
紧接着是,10月份的第一个交易日前夕,海航系再度宣告,计划“出售”海越能源(600387)的大股东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2月21日,海航集团以26.5亿元“天价”收购海越科技,从而成为海越能源的控股股东,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
收购之时,海越能源股价一度飙升至17.72元/股,此后便一路下跌。截止10月8日收盘,海越能源股价仅剩8.27元,跌幅超87%,总市值仅剩39亿元。
10000亿海航,一路”蒙眼狂奔”
海航的成长史,就是一则疯狂加杠杆的故事。
据Wind数据显示,2016年年中,海航集团的总资产仅5428亿元,而截至到2017年底,其总资产规模飙升至12059亿元。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海航的资产翻了一番。

如果将时间维度拉大,海航集团的膨胀速度更为惊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创业初期,海航系所有的资产仅有当时海南省政府给的1000万元创办费。从1000万元到1万亿元,25年时间增长了10万倍。
而海航集团急速膨胀的秘诀却是:疯狂买买买。
2016年是中国资本在国际并购最为活跃的一年,全年海外投资/并购交易达438笔,累计资金高达2158亿美元(约合1.47万亿人民币),较2015年大涨148%。
而海航正是当年最大的“金主”。
其中,最为疯狂的2笔超级收购,分别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科技公司英迈(Ingram Micro);以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约25%希尔顿集团股份,成为后者的最大单一股东……
经过一系列超级收购,2016年的下半年,海航集团的总资产直接由5428亿元,飙升至10155亿元,增幅高达87%。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