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分道扬镳
近年来,贝达药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不断加码。根据财报,贝达药业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62亿元、3.81亿元、5.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60%、37.09%、48.20%。根据万得提供的数据,其研发投入在绝对金额上,可以在证监会分类的医药制造业排名第二十;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上,可以排在全行业第一。可见公司非常重视研发投入,但令人诧异的是,公司自2011年埃克替尼上市以来,并无任何其他产品上市销售,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公司研发团队稳定性不无关联。
自2016年贝达药业上市以来,短短两年间已有包括公司联合创始人在内的多位高管离职,其中就有负责研发相关工作的高管及持有公司股份的重要股东。
2017年1月,贝达药业的首席化学家胡邵京宣布辞职,该职位由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王印祥接任。王印祥是贝达药业的创始人之一,为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博士、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系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2011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王印祥目前仍持有贝达药业2342.56万股,持股5.84%,其与公司董事长丁列明为贝达药业的共同实际控制人。然而仅半年之后,2017年8月,王印祥即宣布因“个人原因”辞职,其在2018年1月举行的2018中国医药产业新年展望会上给出的离职理由是“兴趣问题”。此外,公司实控人的一致行动人、公司首席医学官谭芬来也在2018年3月因“个人原因”辞职。
而此前,公司原副董事长张晓东也离开了贝达药业。根据贝达药业创业板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张晓东(DON ZHANG)曾任贝达药业董事,并已于2013年5月辞任公司董事。张晓东是贝达药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医药学博士,其曾在美国创办贝达化学公司,即美国贝达的最原始前身。现通过美国贝达(Beta Pharma, Inc.)持有贝达药业3.57%的股权。而张晓东正是公司股东BETA及上海倍尔达药业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是近期公司宣布起诉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三位创始人丁列明、王印祥、张晓东曾被称为“贝达三剑客”,可如今不但“分道扬镳”,甚至“对簿公堂”,反映出该公司在研发团队管理上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其研发进度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研发支出资本化之疑
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上,2017年以来贝达药业突然反常的以较高比例进行了“资本化”处理。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18.49万元、1.78亿元、2.86亿元,占研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0.11%、46.74%、48.53%。
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降低公司在当期的费用支出,从而美化净利润指标。2014年、2015年、2016年贝达药业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17%、0.76%、0.05%,而在2017年和2018年,这一比例分别为70.94%和175.11%。其中2018年甚至出现了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超过公司归母净利润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贝达药业2018年的研发支出按照此前较低的比例进行会计处理,则其当年业绩可能出现亏损。至于贝达药业为何改变一贯的会计处理政策,连续两年大比例资本化研发投入,到底是其研发进入实质阶段,即将推出研发成果,还是其在有意美化净利润?该公司就有必要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此外,令人担忧的是,贝达药业还存在业绩上对政府补助的依赖。根据公司财报,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5904.49万元、4106.44万元、2986.19万元,占当期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9.36%、20.60%、21.52%。可见政府补助占公司利润的比重不小,若未来政府扶持的力度减小,补贴退坡甚至完全取消,都有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负面的影响。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红周刊》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贝达药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