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达药业(300558.SZ)是一家国内领先的创新药企业,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盐酸埃克替尼。该药也支撑了公司目前几乎全部的营收。
2016年11月,公司在创业板挂牌上市。作为A股较为稀缺的创新药标的,公司一上市就连续录得14个涨停。
近日,公司发布了2018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实现盈利1.42亿-1.8亿,同比下降45%至30%。与之相反,公司公告当年营收突破12亿,同比增长约19.05%。

针对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公司解释称研发投入增多、股权激励成本以及无形资产摊销增加是其主要原因。
在公布业绩预减公告的同一天,公司发布了新药盐酸恩莎替尼的临床数据。数据显示,该药的整体疗效和颅内疗效均达到预期指标,而且安全性良好可控。良好的试验结果增加了产品获批上市的概率,而且证明了产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此外,公司董事长兼实际控制人丁列明先生却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同时频频增持。截至2018年底,丁先生已累计增持约40万股,涉及金额1428万。

一个爆款产品推动公司成功上市,但同时也让公司营收和利润高度依赖单一产品,当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风险不容忽视。新产品被市场给予厚望,如果能够获得成功,有可能改善公司营收结构,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巨额的研发支出吞噬当期利润,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还有可能增加未来的摊销压力。
公司业绩何时回暖?爆款现金牛增长潜力如何?新药前景怎么样?如何在当期利润压力和未来布局中寻找平衡?
高增长后,面临发展瓶颈?
贝达药业创立于2003年,聚焦于肿瘤、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等领域创新药的研发。2011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获批上市。
凯美纳适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和既往接受过至少一个化疗方案失败后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二、三线治疗,占据了公司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
以2018年半年报为例,公司当期实现的营业总收入5.81亿几乎全部来自于盐酸埃克替尼这一款产品。

在2011年至2017年的7年间,凭借盐酸埃克替尼销售放量,公司的营收从约0.63亿上升到了10.26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从约1,880万上升到了2.58亿,复合增速分别达到了59.21%和55.86%。
但是,贝达药业的营收和利润在2016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如下图所示,公司2017年的营收和利润分别下降了0.84%和30.12%。进入2018年,虽然营收增长有所恢复,但归母净利润继续下滑。

公司发展遇到了什么困难?
产品降价、竞争加剧
原来,公司核心产品凯美纳面临降价和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参与了2015年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在2016年5月公布的谈判结果中,凯美纳降价54%。次年2月,凯美纳被列入了新版国家医保目录。

根据公司2017年年报披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使得凯美纳在2017年的销量增长了42%,但由于降价幅度更大,公司全年的营收还是略有下滑。
竞争格局上,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与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同属第一代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随着吉非替尼仿制药的获批上市,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国家药监局网站的信息显示,齐鲁制药的吉非替尼国产仿制药于2016年年底获得批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年底实施的4+7药品集中采购中,原研药企阿斯利康直接以吉非替尼降价70%多的方式中标,把原来每盒2000元以上的价格降低到了547元/盒,这对于贝达药业的凯美纳可能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贝达药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