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并非公司第一次扩大生产,早在2017年,公司完成募资14.64亿元,也是扩大生猪养殖。公司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上次募资的所有生猪养殖项目均未达到预期效益,主要系因后备母猪从产仔到商品猪出栏销售需要一定时间;投产初期项目未达到满负荷状态,成本较高所致。
前面的项目还没完全产生效益,此番又“大跃进”,难免会引发市场猜测。正如公司所言,“猪周期”往往3年至5年为一个波动周期。等公司此轮定增顺利完成后,再剔除1年建设周期,加上后备母猪产仔到商品猪出栏销售都需要一定时间,届时产业是否还在上升周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经营吃紧为何还要大跃进
长期的投资支出,也让公司现金流吃紧。公司2016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13亿元,而在2018年底,这个数据下滑到1.90亿元。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账上已经入不敷出,变成-4490万元。
数据显示,公司现金吃紧的局面正是从2016年扩产开始的。2016年至2018年,公司最主要的支出便是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三年的数据分别为6.59亿元、9.87亿元和17.09亿元。公司的财务费用也逐年递增,2018年达到6506万元,同比增长607.22%,主要系养殖规模扩大所致。公司此番募资42亿元中,有9.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也反映出公司现金流吃紧的局面非虚。
201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19亿元,同比增长47.6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72亿元,扣非后亏损额度达到6.61亿元。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养殖业务亏损2.93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天邦股份继续亏损3.35亿元。
显然,大规模扩产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相应的回报,反而令公司经营陷入泥潭。根据2018年年报,同为养猪大户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毛利率分别为12.32%、13.04%,天邦股份的生猪养殖业务毛利率却只有6.57%。
天邦股份投资项目在2018年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对持有的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20.4%股权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1亿元,对持有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中域之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份额确认投资损失2.06亿元。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天邦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