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时代财经表示:“对于滴滴来说,它应该把主要方向从对外扩张、收购、兼并、做大估值,转回到对公司的内部治理以及业务的管制等方面。因为滴滴现在所有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它跑得太快,业务基础不扎实所致。它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业务的经营上。”
无可否认,网约车为人们提供了出行便利,对城市的交通压力起到缓解作用,但其安全问题也一直遭到质疑。在空姐命案发生之前,社会上就曾对网约车的安全问题有过一次广泛讨论。
4月1日,自媒体人孟婆曾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表《滴滴,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一文,声称自己遭遇滴滴司机性骚扰,而滴滴方面很冷漠。该文章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迫于压力的滴滴,也对此进行回应,并表示加强核实。
然而很显然,此次的教训并没能让滴滴认真反思。随后百日接连发生两宗顺风车命案,再次将滴滴推上了舆论风口,并被指责滴滴客服在接到报案后不及时处理。这意味着,滴滴的监管制度依旧存在漏洞。
滴滴方面的解释是,平台每天都会接到大量他人询问的个人信息,平台无法确认用户本人是否愿意,所以无法将个人信息提供给警察之外的人。
朱巍对时代财经表示:“关于隐私的保护问题应该好好反思。隐私过度保护,有的时候并不利于案件侦查以及应急。所以,对于一些紧急事态下的这种隐私保护,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体系?什么人通过什么手续,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马上拿到手续?”
事实上,美国打车巨头Uber也曾面临着严峻的网约车恶性事件。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过去4年内,全美至少有103名Uber司机因涉嫌性侵乘客,被通缉、逮捕或起诉,其中有31名司机被判有罪。
性侵舆论让Uber倍感压力,在2017年11月,Uber承诺5年拿出500万美元给合作伙伴,用于减少性骚扰和家庭暴力的发生。
今年4月份,Uber发布了“预防性侵”内容的视频。值得注意的是,Uber这个视频的重点并不是知道女性如何防护,反而针对加害者本身——Uber司机,并严格审核Uber司机申请资料,提高申请门槛,并一一规范Uber司机的言行举止。
此外,在一些大城市,Uber还在测试与警方的合作,无需乘客标注自己的地址,Uber软件会自动将GPS定位、乘客信息以及车辆信息实时分享到警方调度员。
据了解,滴滴其实也有相应的预防报警保护措施,在滴滴软件的右上角折叠页面里,隐藏着一个“紧急求助”按钮。只是,据说为了避免误按,滴滴将这个按钮给折叠了起来。
在日本,网约车市场并没有形成寡头,甚至难以发展。除了司机资格审核严格外,各大出租车公司都有各自的叫车平台,司机的车辆基本来自于各大出租公司,与典型的B2C模式异曲同工。在国内,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皆属此列。而滴滴、Uber则是撮合平台,车辆、司机均来自第三方,没有其所属权。
沈萌对时代财经指出:“对于网约车C2C的模式,在国外,受害者有比较完善的法律维权渠道以及方法。受害者即便是受到了伤害,他也可以能够更好、更高效地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国内,受害者始终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国内没有一个相应的处罚约束机制,能够让它警醒,让它改善,不然也不会110天发生两起恶性事件。”
◆滴滴上市影响几何?
滴滴出行是国内尚未IPO的一线新经济企业,其估值体量仅次于蚂蚁金服(1500亿美元)。
据全天候科技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滴滴出行2017年GMV(交易总额)达到250亿-270亿美元;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亿-4亿美元;今年3月初,滴滴预计2018年其主营业务将实现盈利,净利润有希望接近10亿美元,公司整体“微赚钱”。
今年4月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滴滴当时正在和多家投行洽谈IPO事宜,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上市。然而,在这关键时期,这家互联网出行巨头身上,却接连出现了两件顺风车“命案”,或许将拖住其上市的步伐。
不过,沈萌对时代财经表示:“毕竟它只是一个网约车平台,并没有跟网约车司机形成更加紧密的法律联系,所以两个顺风车事件不一定会影响它在国外的IPO。除非被起诉、被处罚,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的赔偿,不然,它的上市仍然会按照现有的进度和规划去做。”
出行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作为该领域巨头的滴滴出行,一向不缺乏资本的青睐。据鲸准数据,滴滴出行至今已完成19轮融资。
2017年12月,滴滴完成4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为560亿美元。此后,滴滴再次完成多轮融资,虽然估值并没有公布,但此前有媒体报道,滴滴上市后的估值或达到700亿美元到800亿美元之间(约合4800亿人民币到5500亿人民币之间)。
现在,接二连三的恶性事件发生后,滴滴的估值或许难以再乐观。“按照现行法律,滴滴可能很难被判定承担法律责任。”沈萌对时代财经分析称,“但这个事件势必在社会引起广泛的道德谴责,导致用户拒绝滴滴的服务,这会比法律的制裁更能够影响到滴滴的估值。”
文/时代财经 陈远枝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