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奶茶去冰”成消费痛点,商家拒绝背后有哪些考量

  “茶都喝完了,杯子里的冰还没化完”“明确要求去冰却被店员拒绝,说会影响口感”“去冰后杯子直接少了一大截,感觉花同样的钱亏了”……打开社交平台,关于奶茶、咖啡“去冰难”的吐槽不在少数。消费者想要个性化调整,商家坚持标准化操作。为何有些饮品坚决不能去冰?小小冰块在一杯饮品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消费者吐槽:去冰不满杯

  “我不怕影响口感,就想去冰,但店员就是不给做。”市民来女士对前几天的一次消费经历耿耿于怀。当时她点了一杯葡萄口味的水果茶,明确提出去冰需求却被拒绝,“店家担心口味不好可以理解,但应该提前说明,只要客户接受,为什么不能满足呢?”

  类似的困扰并非个例。有消费者表示,曾遇到过饮品喝了两个多小时,杯中的冰仍未明显融化的情况。“冰块这么扎实,都不化,占着容量的体积,感觉有点儿吃亏。”消费者孙先生则向记者表示:“有些饮品标注‘不推荐去冰’,去冰后就不满杯,这太不合理了,哪怕兑点茶或者水补满也行啊。”在他看来,商家完全可以通过简单调整兼顾消费者需求。

  团子(化名)则向记者分享了上个月的消费经历。在一家咖啡店消费时,因不能喝太冰又不想喝热饮,特意备注去冰,店主虽照做了,却在小红书上吐槽“居然有人咖啡要求去冰”,还被他们刷到了。“去冰与否应该是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灵活调整?”

  记者调查梳理发现,消费者要求去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类:一是身体不适,如肠胃敏感、生理期等,无法饮用冰饮;二是觉得冰块过多“占体积”,希望获得更多液体;三是单纯不喜欢冰饮的口感,偏好常温或微凉的饮品。但现实中,他们的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完全满足,要么被直接拒绝,要么面临去冰后不满杯、口感变差等问题。

  去冰操作有顾虑,标准化与个性化难平衡

  为了解实际情况,记者进行了两轮体验。在某咖啡品牌点单时,记者购买了标注“去冰”的生椰拿铁,取餐时发现杯子被椰奶补满了。店员解释:“之前去冰订单是不补的,但杯子不满消费者看着别扭,后来就改了规矩,生椰拿铁用椰奶补满,牛奶拿铁就用牛奶补满。”

记者购买的某品牌柠檬茶

  随后,记者又在网上下单了三杯标准冰量的柠檬茶,滤掉茶汤和柠檬后发现,冰量均占杯体的1/2左右。店员表示:“柠檬茶制作时需要把冰捶碎,混合柠檬和茶香才适口,如果去冰,只能先捶打柠檬再加糖和茶,口感会差一大截。”她坦言,店家之所以谨慎处理去冰需求,还担心消费者后续因口感不佳给出差评。

  某奶茶品牌区域店长杨磊(化名)透露,并非店家故意刁难,而是部分品类确实不适合去冰。“尤其是冰沙类、酸奶类产品,我们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就是这么要求的,不好做去冰。”他表示,有些品类即便满足去冰需求,也会提前打电话告知消费者:“如果能接受去冰后补水导致的口感变化,我们会先摇匀,去掉冰块后再补水,但口感肯定和加冰的不一样。”

记者购买的两杯柠檬茶,滤掉茶汤之后冰量在图示红线处

  相较于连锁品牌的严格限制,独立咖啡店的操作则更为灵活。经营独立咖啡店的杜先生表示,除了冰沙类产品,其他饮品基本都能满足去冰需求。“比如冰拿铁,用的奶本来就是冰箱里拿出来的,本身就凉,去冰操作很简单,补一点奶就能满杯,对口感影响也不大。”

  业内人士解密“冰”的门道

  “冰看似简单,实则是茶饮咖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产品的口感、浓度和成本。”尼鹿咖啡品牌创始人、山东尼鹿咖啡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强,深耕餐饮赛道20余年,他从行业底层逻辑出发,向记者解析了“不能去冰”的深层原因。

  在王强看来,茶饮咖啡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标准化流程,就像炒菜有固定的配料比例。“700毫升的柠檬茶如果全部加茶,喝起来口感会变差。”他解释,每款饮品的茶底、糖浆、乳制品用量都是经过反复测试的,冰的加入不仅是为了降温,更是配方的重要一环。“冰量、性状和温度会直接影响饮品的风味平衡,比如奶盖在低温下能保持更长时间的稳定状态,热饮上的奶油则会快速融化。”

  不同品牌使用的冰差异显著,这也决定了其去冰的灵活度。王强介绍,中高档茶饮品牌多使用月牙冰、子弹冰等特殊性状的冰,这类冰硬度高、融化慢,能更好地保持饮品浓度,去冰的话就要用茶或者奶去把容量补满,成本就变高了。硬度高的冰要在零下30度左右的温度进行冷冻,化得慢,适合与咖啡、茶和酒精类的饮品去配合使用,保证口感,又不会越喝越淡;相比之下,中低档的品牌使用的小方冰制作成本低,冷冻的温度要求低,融化速度也快,“冰化了就是水,去冰或者少冰那就再补点水就可以了,操作上会更灵活。”以生椰拿铁为例,一杯500毫升的饮品中,冰的占比可能达到150克,若去掉冰后用椰奶补满,商家的原料成本会大幅增加。长期下来这部分成本不可忽视。

  王强表示,消费者对去冰的需求本质上是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冲突。“标准化配方是为了满足大众口味,就像默认7分糖是多数人的接受度,去冰、少糖等都是特殊要求。”

  王强认为,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品牌会在标准化基础上增加更多灵活选项。“消费者追求的是舒适的饮用体验,商家就可以在坚守品控和成本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一些需求,比如提前告知去冰后的口感变化和杯量情况,让消费者自主选择。”但他也强调,饮品研发有其专业逻辑,“连锁店的新品研发周期长达一年,冬天研究夏天的产品,夏天筹备冬天的品类,每一款产品的配方都经过了反复测试,盲目调整可能会破坏原本的风味平衡。”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志恒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