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双11”大促落下帷幕,但与往年相比,今年似乎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有人将此解读为消费意愿降低,有人认为电商热度下降。但实际上,简单将“双11”热度变化等同于消费退潮并不准确。更为合理的解释是,相比短暂的“冲刺”,商家更愿意选择长久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以及服务上;消费者也可以避免大促中的“套路”或者“复杂玩法”引发的焦虑。
所谓“热闹”,从来不是衡量市场健康的唯一指标。“双11”的“降噪”,体现了中国消费市场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迈向成熟阶段——从“一次性狂欢”转向“常态化消费”,从“促销驱动”走向“价值驱动”。
首先,消费者愈发理性。过去的“双11”往往利用消费者“怕错过”的心理,通过复杂的优惠机制制造紧迫感,促使用户提前囤货、凑单。但这种方式容易让消费者在“数学题式优惠”中疲惫,也导致囤货超出实际需求。今年“双11”,“不抢、不囤、不被套路”成为不少人的共识。如今消费者不愿再为不必要的消费买单,“安静”背后是消费心态的成熟,是质量、服务和真实需求的回归。
理性购物并不等于不消费,而是消费更加精准。从这个角度看,“双11”“降噪”体现的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结构在优化。
其次,大促不再“轰轰烈烈”对商家同样是利好。过去的“双11”更像一场高强度流量战争:价格战、补贴战、曝光战层层叠加,企业为求短期增长投入大量成本,却未必能形成可持续的品牌价值。今年的变化表明,越来越多商家认识到,依赖节日节点的爆发式增长难以长期维系,稳健增长更需建立在产品力、服务力和供应链效率上,这些看似不那么“热闹”的东西,才是品牌能站住脚的根基。
这背后凸显了商业逻辑的成熟:大促可以做,但不能让大促成为企业营收的唯一增长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和消费者这一轮“心态趋稳”,并不是彼此对立,而是指向同一个趋势——消费回归常态化、生活化。消费者愿意用合理的节奏去消费,商家也愿意以持续的产品迭代和长期的服务质量来获得信任。这意味着线上消费场景正在回归商业本质,而不是被节日促销裹挟。
当然,“双11”“降噪”并不意味着大促无用。大促仍然具备几个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释放一部分潜在需求;为新品测试和品牌曝光提供窗口;让中小商家在短期内获得流量突破。只是今天的大促不再需要靠“喧闹”来“刷”存在感,而更需要靠价值来吸引消费者。因此,“双11”既不必被神化,也不宜被简单悲观化。喧闹有其动能,沉静也有其价值。对成熟市场而言,重要的不是节点制造的热度,而是多种节奏并存,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让商家回到长期主义。
表面上,今年“双11”少了声量;实质上,市场获得了更多秩序。商家减少了对爆发式增长的依赖,更注重全年经营质量;消费者减少了刺激性消费,却增加了稳定的获得感。这些变化,不喧嚣,却真实。
一个不再被促销左右的市场,才是走向成熟的市场;一个能让消费者和商家都“松口气”的大促,才是走向可持续的“大促”。“安静”的“双11”,折射的正是这样一种更稳健、更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肖睿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