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厅后厨高清摄像头直播;“阳光车间”让食品好吃看得见;“食安巴士”驶入企业、校园、检测机构......这是四川省成都市打造“放心吃”场景中的典型画面。
今年6月,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全面启动“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实行政府监管、企业主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四位一体”协同共治,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高标准打造餐厅、景区、学校、商超等六大“放心吃”场景。创新治理理念模式,使食品安全治理“可体察”、具体场景“可体验”、食品安全水平“可感知”,让“在成都,放心吃”成为城市新名片,为成都大力提振消费提供强大动能。
“放心吃”守护美食之都
成都素有“国际美食之都”的美称。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升“国际美食之都”的美誉度和消费者满意度,营造安全、放心、舒心的食品消费环境,成都市食安委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守护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7月11日,由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的“在成都,放心吃”专题培训座谈会拉开了行动序幕。成都农产品供应链协会及部分食材配送商参加座谈,与会食材配送商结合自身给学校、医院等单位食堂的配送工作分享经验。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工作人员围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典型案例、食品采购与储存规范、配送风险防控等内容详细讲解,剖析常见问题与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专项行动聚焦学校食堂、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全面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深入整治食品添加剂滥用、制售假劣肉制品、中小学校园食品、外卖食品等7类突出问题。截至10月底,成都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者2.8万余家,发现风险隐患6800余个,督促限时整改。加强水发食品监管,全覆盖检查双流白家等5个批发市场288家水发食品经营者,督促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禁止非法添加;召集5个批发市场召开工作现场会,提升规范化经营水平。

执法人员检查指导集中用餐单位食材供应商食品安全工作。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7月至9月,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对集中用餐单位食材供应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学校食堂、医院食堂、养老机构食堂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材供应商为重点对象,通过实地查看硬件设施、仓储条件,检查管理能力以及设备配送情况,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从食品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原料控制及采购管理等6个方面逐项打分,严格核验供应商的履约能力。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协同联动,实施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加强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对问题猪肉线索组织研讨、开展全面排查,严防病死猪肉或私屠滥宰猪肉流入市场。截至10月底,成都市本级食用农产品完成评价性抽检1358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9.78%。
强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以假充真等违法犯罪行为。截至10月底,成都市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925件,罚没862万余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用废弃油脂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案件21件。
据了解,此次专项行动坚持风险严控与高效治理并举,智慧赋能与模式创新并行,场景建设与机制创新协同,社会共治与多元参与联动,全市食品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推动全市餐饮服务举报量实现连续3个月显著下降,环比累计降幅超过25%,外卖投诉举报同比下降超10%。
打造“放心吃”场景330个
在专项行动中,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打造餐厅、景区、学校、商超等六大“放心吃”场景,截至目前,已打造了以锦里、都江堰南桥为代表的“在成都,放心吃”典型场景330个。
打通“互联网+明厨亮灶”智能预警和“一店一码”信息,实现103家试点餐厅食品加工制作全流程可追溯监管;组织餐厅开展制作加工过程“零添加”承诺,自觉抵制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推动餐饮服务举报量显著下降。
强化重点景区执法力量配备与常态化巡查,完善旅游消费纠纷快速调处与先行赔付机制。引导商家组建区域自律联盟,推行“码”上服务。消费者扫码反映问题后,执法人员30分钟内即可抵达现场进行调处。该机制已覆盖都江堰南桥、锦里等45个重点景区。

都江堰南桥打造的“在景区,放心吃”典型场景。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升级“互联网+明厨亮灶+AI”监管,采用人脸识别、智能晨检、库房温度自动检测调节等模式,实现校园食品制作全过程数字化闭环管控。全市4502家学校食堂均实现“明厨亮灶”,西南财大、成都七中等36个学校食堂率先引入“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慧管理系统。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