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已步入第十七个年头的全民消费盛宴,今年双11,沈阳人用手机里的小小“购物车”交出了一份充满结构特征的消费成绩单:稳居辽宁省消费龙头地位的同时,理性消费与品质升级并行,家庭消费与智能产品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而这些特征共同勾勒出沈阳消费市场的新图景。
沈阳人的“购物车” 跑成全省“领头羊”
“辽宁省在今年京东11.11期间展现出稳健而富有层次的消费活力。从整体数据来看,辽宁购买力位居全国第十二位,成交额增速排名全国第十一位。而省会城市沈阳作为全省消费的领头羊,展现出强劲的购买力,反映出区域消费活力的释放。”11月11日下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亚茹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京东11.11购物节期间,沈阳市购买力稳居辽宁省各城市首位。
今年“双11”启动于国庆中秋假期后,战线较往年更长,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消费者的购物焦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商家和平台合理安排促销节奏,从而提升整体购物体验。“大促启动以来,每天到站包裹数量平稳增长,整体看虽然包裹很多,但没有积压。”当日,万科城社区快递驿站负责人介绍,从末端反馈来看,消费者买得“丝滑”顺畅。
品质、家庭、科技一个都不少
从“购物车”的详细数据看,今年双11期间沈阳人消费特点非常突出。
品质消费的理性化转向值得关注。在京东平台上,手机品类以5353元的人均消费额位居榜首,平板电视、空调等大家电人均消费均超4000元。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消费能力的提升,更是消费观念的深刻变革。沈阳消费者在大件商品上表现出“重品质、重体验”的鲜明特征,盲目追求低价的现象正在被理性选择所取代。
家庭消费的中心化趋势日益凸显。儿童保暖内衣、羽绒服等品类实现约90%的高速增长,母婴用品人均购买件数显著领先。这一现象揭示了家庭消费作为市场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银发群体对智能家居、健康护理电器的需求上升,形成了“一老一小”两端发力、活力并举的家庭消费新格局。
科技消费的常态化渗透成为亮点。数码相机成交额334%的同比增长,运动相机近3倍的增幅,表明科技产品正从专业领域快速走向日常生活。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偏好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00后偏向电子周边,80后侧重智能育儿,银发族拥抱智能家居,构成了沈阳人完整的科技消费全景图。
政策精准发力 支撑消费新动能
在这些亮眼消费趋势的背后,离不开精准有效的政策引导与持续优化的市场环境。 沈阳市积极落实“以旧换新”政策,通过政企协同有效激发消费潜力。政策设计体现出精准施策的特点,尤其针对农村市场创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模式,通过下沉服务网点有效降低换新成本。这种差异化策略取得明显成效,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乡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实现同步增长。
线上渠道的稳健发展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统计数据显示,1—9月,沈阳市限额以上单位网上商品零售额达426.3亿元,同比增长5.9%。线上平台不仅拓展了消费空间,更通过精准匹配促进供需对接,为消费结构优化注入技术动能。
沈阳消费市场正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实现质量与活力的同步提升,在理性消费与品质升级的共同作用下,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发展之路。
来源:沈阳日报 沈报全媒体记者: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