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还用凑满减吗?哪个平台更划算?什么东西值得囤?
在火爆的讨论声中,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电商平台购物季正如火如荼展开。与往年类似,金融机构纷纷加入消费季“战局”,联合支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推出“双十一”专属活动,通过“支付立减”“分期免息”等方式,助力消费市场升温,同时抢占市场份额。在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下,不少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消费贷的营销力度,试图为业务增长注入新动能。
“分期免息”助力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为精准承接“双十一”消费热潮,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覆盖全周期、多场景的优惠活动。
信用卡端,“满减直降”“分期免息”是较为普遍的优惠手段。比如,光大信用卡与淘宝平台联动,打造“双十一光大分期免息”活动专区,推出至高“24期0息分期”+“单笔最高减200元”的优惠组合,覆盖数码、家电、美妆等多个品类。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使用招商银行信用卡下单,分期满额最高立减可达400元。《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发现,部分银行分期满减上限进一步提高。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介绍:“‘双十一’期间,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会大幅增加。商家和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分期免息支持,有助于减少消费者的短期资金占用,从而释放出更多消费潜力,实现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
储蓄卡端,多家银行推出“支付返现”“专属折扣券”等福利。其中,“绑卡送福利”成为银行“引流”的一大重点。王蓬博认为,“绑卡”不仅能提升活期存款沉淀和交易数据积累,更重要的是获取了消费行为画像,为后续的精准营销、风险定价和交叉销售等打下数据基础。
除了信用卡、储蓄卡“线上竞逐”,消费贷同样是营销重点。今年“双十一”是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购物季。记者注意到,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与“双十一”相关的消费贷产品,贷款年利率最低可至3%,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主要面向购车、购物、旅游、装修等场景。安徽一股份制银行业务经理向记者表示,在“双十一”期间,该行重点营销的消费贷产品年利率最低可至3%,同时叠加国家贴息,还能再省最高3000元。
淘宝天猫于10月30日正式上线了今年“双十一”的国家贴息专区。消费者购买带有国家贴息标识的商品并选择花呗分期付款,可享受国家贴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国家贴息政策引领,平台商家响应加码,共同为消费者补贴分期免息,能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消费领域的同时,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协同发力,持续释放消费动能。
围绕特色场景精细化运营
值得关注的是,从面向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到深耕客群经营,目前商业银行围绕“双十一”开展的活动正日趋精细化。
“双十一”期间,2025年最后一批消费品国补正火热发放中。记者注意到,与往年相比,更多商业银行选择将资源倾斜至国补商品领域,进一步形成促消费合力。比如,农业银行信用卡与京东商场联合推出国补赠券活动,购买国补商品满3000元赠100元京东支付优惠券。平安银行信用卡新增“国补分期返红包”优惠,持卡人在淘宝、天猫购买国补商品时,使用平安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即有机会获得立减红包。
除了抓住国补商品的“流量”以外,与头部品牌、本土知名品牌加强合作同样成为银行促消费、拓市场的重要抓手。邮储银行株洲市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分行聚焦区域内知名连锁品牌,以“总部对接+门店落地”的联动模式,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加强本地商圈与信用卡业务的绑定,为“双十一”消费注入本土活力;积极整合总行、省行资源,深化与知名品牌合作。通过上述举措,邮储银行株洲市分行显著提升了温尔登超市、孩子王、张亮麻辣烫、袁记云饺等合作商户的参与度与客户活跃度。截至10月底,信用卡消费15亿元,同比增长5.72%;发放消费补贴超300万元,有效推动了当地消费市场的热度攀升。
平台创新支付手段需兼顾消保
“80后”受访消费者赵女士向记者反映:“直到手机上收到一条还款短信提醒,我才想起开通了平台月付功能,本来是一次性结清的交易变成分期付款。”“双十一”期间,赵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下单了一些日用品,平台以各种“不易察觉”的方式让用户选择分期还款,这给她造成了一些困扰:“希望平台能更加尊重消费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
每逢购物季,消费者支付行为更加频繁。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不断创新方式让付款更便捷的同时,消费者对于“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分期免息付”中隐藏的“套路”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平衡业务创新、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促消费方面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是平台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创新支付工具通常出现在电商平台的收银界面,相对消费者精挑细选的商品而言,支付方式的决策链条通常较短,不排除在匆忙选择后又后悔的情形。”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记者。
苏筱芮建议,平台可考虑在支付界面增加详情按钮等功能,添加与该支付方式关联的解释说明,包括但不限于“优惠方式/期数/利率水平”等信息;同时,应加强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与使用告知,开设专题页面,或在客服专区对此类产品进行详细介绍。此外,对于“异常登录”“大额消费”等情形,需强化风控并开启短信提醒。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许予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