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讯 “明明标注历史低价,点进去却发现比上个月还贵”“跨店满减算的头昏脑涨,最后发现不如直接下单划算”“消费券抢了三天都没成功,小号反而秒到账”……当各大电商平台拉开双十一购物节帷幕,消费者却纷纷在社交平台吐槽“套路比优惠多”。面对复杂的促销规则和明减暗涨的价格游戏,很多消费者疑惑:这场全民狂欢的“购物盛宴”,究竟是让利消费者,还是在暗设“消费陷阱”?对此,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梳理了近期出现的四类新型网络消费陷阱,助您理性消费。
一、警惕“情感绑架”与“剧本式”直播带货
传统的直播带货是展示产品,而新型陷阱则侧重于操纵情绪。
陷阱一:“赔本赚吆喝”剧本。主播、品牌方和场控在直播间上演“吵架”“哭诉”剧本。例如,品牌方报高价,主播为了“家人福利”强行砍价,双方争执不下,甚至主播“自掏腰包”补贴,营造出一种“不买就亏了”的紧迫感。这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演出,目的是让您在情绪“引导”下做出非理性决策。
陷阱二:“卖惨助农”陷阱。主播深入“田间地头”,讲述农产品滞销、农民生活艰辛的故事,激发消费者的同情心。但实际发货的可能并非当地农民,而是其他地方的普通商品,甚至以次充好,利用善心牟利。
为此,省消协提醒您:
一是剥离情感滤镜,回归产品本质。对于直播间里“最后三分钟”“仅此一件”等话术保持警惕。将心仪商品加入购物车,购买前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它吗?这个价格与其他渠道相比真的划算吗?它的质量有保障吗?冷静思考后再作决定。
二是多方核实信息。对于“助农”等带有公益性质的直播,可尝试通过当地政府、媒体等官方渠道进行核实,选择信誉良好的官方助农平台,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
二、看穿“AI”的科技陷阱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不法分子的手段也“升级换代”,虚假信息变得真假难辨。
陷阱一:AI换脸“明星/专家”带货。利用AI换脸技术,将明星或专家的脸嫁接到普通主播身上,利用公众的信任进行虚假宣传和销售。
陷阱二:AI生成“虚假好评”。利用AI批量生成带有图片、看似真实用户写的长篇好评,覆盖在商品评价区,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陷阱三:AI客服“踢皮球”。智能客服看似能对答如流,但一旦遇到复杂问题,就会陷入“循环话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目的是消耗用户耐心,放弃售后。
为此,省消协提醒您:
一是求证官方渠道。看到明星或专家带货,可通过观察微表情、背景细节进行初步判断。建议通过其官方微博、工作室等渠道进行核实,切勿轻信非官方的直播链接。
二是深挖“真实”评价。评价区的“好评”仅供参考,请重点关注中评、差评和追评,尤其是那些带有真实使用图片和详细描述的评论。可以尝试搜索“产品名+缺点”“产品名+踩雷”等关键词。
三是联系人工客服。遇到售后问题,不要与AI客服过多纠缠。直接在对话框输入“人工客服”“转人工”等指令,或通过平台的官方投诉渠道寻求帮助。
三、警惕“薅羊毛”反被薅的优惠券陷阱
各种复杂的促销活动背后,是精心计算的心理学游戏。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