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近日,一份16个省市消费者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私域直播消费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基于本次线上问卷调查数据,当前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存在四大类突出问题:精准围猎老年群体;虚假宣传频发,信任度极低;商品售后问题突出,权益无保障;隐蔽性强,维权难度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线下体察所涉及的30个直播间样本,均涉嫌存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违规行为。
私域直播,具有目标用户精准性强、用户购买意愿强、强封闭性与隐蔽性、运营模式多元等特点,一些商家将用户线下引流至私域,借此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与夸大功效,这既容易让一些中老年消费群体上当,同时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为探索有效整治私域直播路径,法治经纬版今天推出相关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赵 丽
本报实习生 王艺霏
扫码进群,就能领免费鸡蛋;
群里每天发布直播链接,当进入专属直播间后,主播会推销“磁悬浮鞋垫”“负离子玉石枕”等听上去“科技感十足”实则“质次价高”的商品;
为让观众下单,直播过程中,还有暗藏猫腻的低价抽奖、伪造人设博同情等陷阱……
这些纷繁复杂、环环相扣的套路,让居住在北京市西城区64岁的周叶深陷其中。即使家中已经堆起了半面墙高、占据小半个房间的多种不知名保健品和“养生”产品,但其仍旧为了在“专属直播”中“捡漏”不惜和女儿冷战甚至大动肝火。
近年来,这种以“私域直播”为名的营销模式在多个社交平台悄然兴起。在公域直播(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直播)中,平台会对直播的商家、售卖的商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其合法合规,而私域直播,一般是企业或个人通过群聊或私聊发送直播链接,邀请已建立联系的特定用户群体观看,以“专属直播间”“高互动”“低抽成”为卖点,吸引了不少中小商家,尤其是农产品、保健品、健康课程等行业的从业者入驻其中。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类直播背后往往隐藏着封闭运营缺乏限制、裂变引流诱导消费、证据难存维权无门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可能对不熟悉互联网的中老年消费者形成“精准围猎”。
私域限制较少
近日,记者以客户身份,在社交平台上联系了三家私域直播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他们的年费报价从5999元到数万元不等。虽然这类机构会以个人身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广告引流,但却不愿在公开平台详细介绍服务内容,而是要求记者留下联系方式,添加好友后私聊沟通。
“短视频平台等限制比较多,私域生态限制少一些;私域直播违禁词少,玩法更多。”有机构直言,私域直播优势很大,所有用户只能通过后台分享的直播链接进来观看,能进入直播间的“大多是精准客户,方便你进行后续‘操作’”。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多位在私域直播中购买过产品的用户子女向记者反映,只有他们父母手机号绑定的社交账号可以进入直播间,即便父母将直播链接分享给他们,他们也无法观看。
为进一步保证私域直播的“私密性”,机构还提供“销售员模式”。在一份与私域直播平台相关的功能介绍上,记者看到,商家可以开启“销售员分享进入”开关。在此模式下,用户仅能通过所属“销售员”分享的链接进入直播间。系统会主动拦截非绑定了“销售员”的客户,并提示其“联系自己的销售员”。“销售员”还可同步开启“观看审核”,用户只有填写正确的手机号并经由管理员审批方能获得观看权限。
除此之外,为确保交易的闭环,机构还提供“白名单观看操作指南”,商家可以提前将目标客户的手机号批量导入白名单,且一个手机号只能绑定一个社交账号,只有在白名单上的手机号才可以进入直播间。
此外,还有机构提供“私密直播”功能,即将直播内容设置私密,仅通过管理员单独分享的链接或输入邀请码才可进入观看。
针对中老年群体
记者注意到,私域直播,有很多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套路。
在社交平台上以“私域直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记者发现不少诸如“教你做私域”的宣传帖或经验帖都具有指向性,譬如“线下引流要简单粗暴,发红包送鸡蛋,越简单越好”“主播要会调动老年人情绪,会夸会哄”“一场不要上太多商品,讲得不透,中老年群体不会下单”。
记者采访得知,私域直播平台普遍设置了“推广员”制度。推广员可以是内部员工,也可以是老客户,他们通过分享直播间链接发展“下线”。有机构提供的功能手册显示:“推广员绑定客户,成功推广商品或付费直播间后可获得佣金奖励,推广员也可无限邀请下级推广员,并在下级推广员成交后获得间接奖励。”此外,商家还可设置门槛,如“有消费记录”才能成为推广员。上述功能仅限“旗舰版”账户使用,年费高达数万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