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从“零花钱”到“豪掷千金” 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

  在线上,各类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中,“10连抽必中”“最后3箱!错过再无”等营销话语十分常见。主播们夸张展示拆出稀有卡时的兴奋表情,镜头还会刻意放大包装撕开的声响。这些设计好的视听效果,配合“集齐整套就能兑换限量手办”等诱导性奖励机制,让缺乏消费自制力的儿童青少年不断冲动下单。曾有网友在直播间15分钟内下单200包小马宝莉卡牌,“豪掷”1500余元。

  盲卡的商业模式很容易“套牢”小消费者。记者调查中发现,部分盲卡评级机构与厂商形成利益关联,将普通卡片包装成具有投资价值的“理财产品”。商家以“越贵的卡包抽到好卡的概率越大”“稀有卡片可获得高额回报”“反手赚10倍卡费”等噱头,通过营销话术和抽奖机制诱导未成年人不停购买卡包。

  “此类设计涉嫌利用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弱的特点,诱导他们进行非理性消费,有悖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不得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立法宗旨。”西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复卫说。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卡牌如“游戏王”“宝可梦”“万智牌”等,在部分店里会涉及年龄提示,一般是12+或16+,但在结账时商家并未严查顾客年龄,常有一些小学阶段的学生结伴出现在店里。而线上平台依赖用户自主填写信息,缺乏严格身份验证。

  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但这只是一个规范性指导文件,并未规定相应处罚。实际经营中很难落实身份核验。“我也不可能让人家给我看身份证,说白了只要不穿校服,看着别太小,我也就卖了。”张先生说。

  析

  多方施策:完善立法和联合执法

  如何规范盲卡市场?消费权益如何保护?

  “盲卡本是一种娱乐方式,若缺乏约束,可能演变成‘收割’孩子钱包的工具。特别是通过话术诱导消费、模糊概率、虚构稀缺的行为,已经有违法之嫌。”天津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振杰说。

  “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能随意购买高价盲卡。相关部门应当给盲卡盲盒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郭振杰表示,“可以借鉴《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禁止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8岁以上的需监护人同意。同时设置金额限制,避免天价盲卡。明确概率公示,不得虚假宣传。”

  杨复卫建议进一步细化盲卡、盲盒监管规则,增设技术监管条款。要求线上平台实施“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监护人二次验证”三重验证机制,禁止未通过年龄核验的未成年人账户进行交易。线下实体店则应设立“未成年人专区”,同时对违规商家处以高额罚款。

  在执法监管层面,杨复卫认为,需建立市场监管、网信、教育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

  如果孩子出现大额消费,家长如何追回权益?《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关于盲选卡片的消费提示》提出,家长发现孩子未获允许在线下门店消费,应提供该未成年人的年龄证明材料及所购商品、转账记录、收银小票等消费凭据。如孩子用家长账户在卡牌公司APP及小程序、直播间下单购买,应保留家长在该消费时间段不具备消费可能性等证据。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应及时与商家协商;如协商不成,及时向消委会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人民日报 王欣悦 靳博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