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从“零花钱”到“豪掷千金” 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

  疑

  消费失控:从“零花钱”到“豪掷千金”

  周五一放学,重庆江北区13岁的明明攥着50元零花钱,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学校旁的文具店,眼睛盯着货架上的盲卡,“老板,来10包最新款奥特曼卡!”

  随着包装撕开的脆响,明明快速翻找卡片,脸上从期待转为失落——又都是普通卡。“再买一些说不定就能抽到黄金卡!”他咬咬牙,又掏出了剩下的30元。

  这两年,继盲盒火爆后,盲卡凭借“未知惊喜”的卖点,迅速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走红。非理性消费在儿童青少年中屡见不鲜,部分孩子为了追求稀有卡牌,单次消费高达数百元甚至数千元。

  “盲卡其实就是盲盒和‘谷子’结合起来的一类变种。”在天津从事相关生意多年的张先生向记者介绍,“谷子”是英文“goods(商品)”的谐音,基本是动漫、影视剧和游戏的周边,比如徽章、钥匙扣、卡牌等小商品。卡牌大多围绕热门IP的主人公限量发售,一般上市就引发抢购,然后二级市场跟着炒作。盲卡在中小学生中很火:一方面在同IP的各种衍生品中,盲卡也就一二十元,比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元的手办入门门槛低;另一方面与球星卡这类成年人比较喜欢的盲卡类别相比,围绕动漫类的盲卡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偏好。

  如今,盲卡早已超越简单的收藏功能,变成儿童青少年社交圈里的“硬通货”。为了在社交中不“掉队”,不少孩子省吃俭用,甚至与抽到卡的同学进行高价交易。“要是谁有最新的稀有卡,就能成为班里的‘卡王’!”明明说,“午休时大家围在一起晒卡,没几张厉害的根本插不上话!”

  网络直播带货自然也少不了盲卡。

  “我只追原神的盲卡,一周花100多块钱,零花钱都花在这上面了。”天津初中生王小萍给记者展示在家里陈列的盲卡。她拿出手机给记者看自己常看的盲卡直播间。

  “新人14.9元5包!可以代拆!”在主播大声吆喝下,记者注意到直播间在线人数已经有100多人,不时就有下单提示。在直播间背景的不起眼处,一张白纸上印着“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但是主播全程没有就此进行任何提示。

  “这种14.9元5包的抽不出什么稀有卡,都是用来引流的。”王小萍说,“一次下单10包甚至‘抬箱’(购买整箱)的,也许能抽出来一张稀有卡。”

  “带着孩子出去逛街,衣服不买、餐厅不去。见到‘谷子’店就走不动道,非要买盲卡。晚上回家拿着平板说是看网课,其实偷偷看盲卡直播,给的零花钱和饭钱都攒下来买它了。”王小萍的父亲王先生对记者说。

  孩子为啥会沉迷购买盲卡?孩子为什么可以随意购买盲卡?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开展了调查。

  探

  沉迷背后:“商业陷阱”与监管滞后

  “盲卡设计堪称精准捕捉未成年人心理弱点的‘商业陷阱’。”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张永红分析,“它利用心理学中的‘斯金纳箱’原理,通过随机奖励制造期待感。比如抽卡时‘下一次可能中奖’的错觉,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孩子不断重复购买行为。”

  这些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正在线上和线下的消费场景中不断蔓延。

  在重庆,盲卡商家将“战场”布局在人流聚集的区域,例如观音桥、龙湖时代天街等热门商圈。2024年12月,一家知名商场改名后,正式开启二次元运营,大批“谷子”店入驻,也包含盲卡商店。这些商家地处热门商圈,人流量较高。

2页 [1] [2] 下一页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