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式开通先用后付让未成年人更易中招。“当你在结算页面多次收到‘立即开通享N元立减’的弹窗时,手指已不自觉点击了确认键。”有消费者反映,平台会以“0元下单”“免费试用”字样引导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不少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该功能。
记者发现,平台引导用户开启“先用后付”功能的操作令人防不胜防——红包弹窗像游戏里的宝箱不断跳出,不断的“倒计时”制造紧迫幻觉,而“信用额度”的变化也激发出人的攀比心理。
那么,关闭该功能又该如何操作?
在某电商平台App中,记者在设置菜单中搜寻良久,才发现“先用后付”的关闭通道。在试图关闭过程中,用户需选择关闭“原因”,而无论选择哪种“原因”,平台都会以各种理由“挽留”。确定“关闭”后,却弹出“再用用看”的引导,好不容易关闭的功能又可能重新打开。
在“先用后付”功能下,密码“形同虚设”。
多家平台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后,交易都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任何验证即可直接执行。某电商平台App,记者在关闭了“免密支付”后,使用“先用后付”功能依然无需输入密码或人脸、指纹验证。
尽快堵住未成年人“0元下单”漏洞
家长是约束未成年人“信用购”行为的第一责任人,而社会与平台企业也应履行相应职能,共同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的消费观。
根据民法典有关规定,监护人应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同时对其民事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北京康达(厦门)律师事务所张翼腾律师认为,家长对手机和账号保管不善,放任或者过失导致未成年人操作“先用后付”功能的行为和事实发生,则家长有过错,其应为而不为,应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张翼腾建议,相关行为发生后,家长仍可依据法律法规或者网购规则及时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如“七天无理由退货”,及时退货退款,挽回损失。建立健康的消费观,是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应尽的责任。
此外,家长应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同时,定期查看各类电商平台App的支付设置和相关订单。对于因未成年人使用“先用后付”造成的财产损失,及时固定证据,向包括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在内的渠道进行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有关平台企业应采取多种技术手段,避免未成年用户使用“先用后付”功能,并设立专门渠道以处理监护人的投诉和举证,切实履行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
储朝晖认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指导家长帮助未成年人规范消费行为,塑造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学校或社区学堂中开设“亲子消费课堂”,帮助家庭认识新型消费场景、辨识消费陷阱、了解消费维权知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报 记者 颜之宏 黄景鸿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