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单时,直接就跳转到了‘先用后付’”“本来已经关了这个功能,但下次购物还会列在支付优先选项”“支付无需密码,很容易误触”……先0元下单、待确认接受商品时再行付款的“先用后付”在当下迅速普及,但也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
从消费者的投诉案例还有相关司法案例来看,部分平台“先用后付”呈现出的“一步式开通、多步式关闭”现象遭到诟病,引发的超前消费、授信消费也潜藏隐患。业内人士建议,应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助力新消费模式规范有序运转,防止“先用后付”异化为平台“套路”消费者的工具。
数量攀升
“先用后付”成投诉重灾区
“下单时不需要输入密码,大人有时会误点,小孩不认识字更是乱点”,来自北京市的刘女士对记者说,“出于风险考虑,我把这个功能关掉了,但下次用时不知怎么又变成‘先用后付’优先。”
“先用后付”是指满足特定条件的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可先0元下单试用,待确认接受商品时再支付款项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伴随着电子商务等新消费业态的蓬勃发展,“先用后付”凭借其灵活性和便捷性也迅速普及。记者搜索发现,主流电商平台普遍支持“先用后付”功能。
不过,该模式在为消费者提供试用体验、减少资金占用等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隐患,引发不少投诉。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先用后付”为关键词搜索,数据显示,该平台存在超过1万条相关投诉信息。其中,默认开通、关闭步骤多、不知情购买、退货难、诱导分期付款等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有消费者反映,“双11”期间莫名被开通“先用后付”,并出现重复扣款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也指出,“先享后付”隐患多,消费者需防范隐藏“陷阱”。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干警张天舒对记者表示,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先用后付”相关文书数量逐年攀升,2024年相较于2023年增幅较大。“目前可能有纠纷还未进入司法程序,涉‘先用后付’案件的增长趋势不容小觑,应当引起重视。”
乱象频生
消费者知情权难获保障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先用后付”消费模式引发的不知情情况下的诱导消费风险、超前消费带来的经济透支风险等值得警惕。
记者实测多个电商平台后发现,在开通环节,部分平台将“先用后付”设置为支付页面默认推荐选项或者优先选项,在消费者浏览商品详情页过程中还可能跳转下单。而与开通流程的便捷相比,其关闭流程的操作执行则需要多个步骤,包括“设置-先用后付设置-关闭先用后付”等,入口较为隐蔽,寻找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副主任郭耀宗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消费群体因认知能力有限,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的民事判决书显示,不少案件涉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湖南某法院审理案件显示,原告主张小孩用购物软件浏览商品时“先用后付”下单了众多购物订单,其中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下单了两张玩具卡片,共计800多元,后来申请退货,但商家以卡片折损拒绝。北京某法院审理案件显示,原告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主张“平台诱导下单手机”。老人说,平台打广告,承诺0元试用,满意再付款,后因为手机卡槽弹不出申请退货退款,但商家拒绝,理由是手机已经使用了影响二次销售。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