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食品添加剂“零添加”也不行?钟凯介绍,很多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中本来就含有的物质,比如水果中的柠檬酸、泡菜里的硝酸盐、肉里的磷酸盐等,此时商家宣称的“零添加”只是没有额外添加,不代表食品中就不含相关成分。事实上,大多数食品的生产都不可能完全脱离食品添加剂。“禁用食品添加剂‘零添加’,是引导食品行业将研发重心回归到工艺创新和营养升级,而不是在既不代表更安全也不代表更健康的‘零添加’上无效内卷。”钟凯说。
此外,除了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用语,新标准还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如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新标准还推出了数字标签,消费者可以用手机扫一扫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这样就不用担心字体小、看不清食品标签了。
优化日期标示
减少食物浪费
北京海淀区居民张莹告诉记者,自己在购买商品时非常注意商品的生产日期。“因为我很长时间才去超市采购一次,每次会囤积一些生产日期比较近的食品,时间久了还会按照食品保质期清理冰箱。”张莹说,“但是在采购时,每种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标注位置都不同,有的很难找,有的看不清,保质期需要自己计算,很不方便。”
新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回应了不少消费者反映的保质期标示难题。新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保质期信息展示更为直观。同时,还要在预包装食品标签的主要展示面上设置独立区域,具体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如独立区域未设置在包装主要展示面的,应当在主要展示面上标注“见包装物某部位”字样进行指引,让消费者易于查找。为解决食品保质期“看不清”的问题,新标准规定应当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使用白底黑字等颜色对比明显的形式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
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增加了“消费保存期”推荐性条款,旨在减少食物浪费。于航宇解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关于“制定和修改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应当将防止食品浪费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防止浪费”的要求,新标准与国际接轨,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可根据食品属性、食用特征等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作为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供消费者参考。
食品保质期由食品生产企业根据产品生产工艺、配料使用情况、贮存条件等因素,经过稳定性试验等步骤确定。于航宇表示,食品标签上标示的保质期,更像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承诺,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拥有较好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特别是部分食品受加工工艺、包装方式、成分特点、贮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微生物生长及氧化反应等活动受到抑制,从而拥有了较长的保质期,如罐头食品、冷冻食品、脱水食品、高糖高盐食品、真空包装食品等。
“消费保存期长于保质期,在该期限内,食品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如果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没有在保质期内吃完,可以选择在消费保存期继续食用,有效减少食品浪费的发生。”于航宇强调,一定要按照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食品,不恰当的贮存环境会缩短食品保质期,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