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消费者通过短视频平台看到短视频培训广告,宣称“0元可做、无需懂外语、中老年人可做、轻松月入过万”。消费者留下联系方式后,助教联系消费者,邀请其观看了两场直播课,并诱导其签订培训课程。此外,经营者宣称有专业人士受邀讲课,经过培训后发布视频的播放量可以轻松超5000,然而培训讲师并无相关资质,培训效果也与宣传相去甚远,商家向消费者虚假承诺收益、虚构师资力量,属于虚假宣传行为。 
  深圳市消委会表示,短视频培训大多依托短视频平台进行引流,通过互联网进行授课,建议有关部门督促网络平台履行平台责任,加强对短视频运营培训机构、主播的资质和培训内容的审核,加大对违规营销内容的打击力度。建议消费者提高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警惕虚假宣传,签订正规培训合同,对退费等重点条款进行书面约定。 
  临时涨价 强制购物 
  旅游服务投诉多 
  旅游服务投诉量增长显著,其中港澳游投诉占比较高,投诉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不履行宣传行程安排、旅途中收取不合理费用、强制购物、服务人员工作不规范等。 
  一季度有元旦、春节假期,处于旅游出行高峰,带来酒店预订、门票购买、餐饮消费等方面需求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相关消费投诉量也逐渐增多。消费者主要投诉的问题有:住宿酒店临时涨价毁约,违反诚实信用规定,影响消费者出行住宿安排;旅行社不履行宣传行程安排,擅自减少观光景点,途中收取不合理费用或强制消费;交通票务价格不透明,退改标准不统一,强制收取不合理高价;机场、高铁等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管理不规范,交通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深圳的旅游服务投诉量增长显著,其中港澳游投诉占比较高。 
  深圳一位消费者在某平台购买了“3天2晚跟团游”服务,连导游费、司机费用和保险费等总计2690元。消费者称在报名前与商家反复确认全程只有一个购物点,但实际旅程中购物点数量高达7个,而且导游因消费者未在指定购物点购买商品而恶语相向,甚至在购物点派人看守,强制游客驻足数小时。事后,消费者向平台客服反馈问题,却未得到妥善处理,于是向深圳消委会投诉。经调解,商家为消费者退费补偿800元。 
  针对当前旅游行业存在合同违约、虚假宣传、强制消费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不合理低价游”“零团费”“假冒旅行社”等行为有所抬头的现象,深圳市消委会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行业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消费者应谨慎选择旅行社和旅游产品,警惕不合理“低价游”,拒绝免费旅游,通过正规旅行社报名,签订正规旅游合同,索取发票、行程表、出团通知书等资料,如在旅行过程中发生纠纷,消费者可以先和旅行社进行协商,并保留证据。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黄劼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