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5日讯,“相关活动早就不做了。”3年前还在组织“人造肉”活动的李杰(化名)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他如今的工作内容中已经少有“人造肉”业务的出现。
据国家统计局4月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加快复苏。但在一片勃勃生机之中,却少了前几年火热的“人造肉”身影。
与李杰工作内容一起消失的,还有“人造肉”市场整体关注度的降低。截稿时,“人造肉”的百度指数为393,远低于2019年最高峰的11593。
出道即巅峰
2019年5月,“人造肉”企业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在一众明星投资人和机构的加持下,其当天股价暴涨163%,一时风头无限。
几乎在同一时期,“人造肉”的热度传递到了大洋对面。据《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国内针对“人造肉”(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同比增长500%。有媒体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国内有关“人造肉”的公司超过1700家。因此,业内将当年视为中国“人造肉”食品的元年。
2020年伊始,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极高的曝光度依然让“人造肉”牢牢占据食品新闻的头条,俨然成了螺蛳粉之后的又一食品界网红。
当年4月,快餐巨头肯德基宣布推出“植培黄金鸡块”,预售名额被瞬间抢购一空。仅一天之后,星巴克宣布在中国门店推出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新菜单。一段时期内,“人造肉”可谓在食品终端消费市场全面开花。不仅西式的汉堡、鸡块,连肉夹馍、水饺、月饼等传统中式餐品也有了“人造肉”的身影。2021年3月,火锅品牌海底捞更是在小料台中推出了植物蛋白产品“味伴侣”。
尽管网红总有过气时,但“人造肉”在到达巅峰之后的陨落速度仍堪称光速。究其原因,“又贵又难吃”的问题让消费者与销售商都缺乏继续下去的动力。
有知名快餐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植物肉产品本身制作成本高、价格还不低,消费者尝鲜之后的复购情况非常一般,热度过后企业也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的必要。
“企业业绩不好,产品口感太差”,李杰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不开展相关业务已经有几年了,现在自己也不看好“人造肉”的前景。
疫情影响,外加始终无法在销售端获得突破,“人造肉”相关企业业绩也大幅度下滑。
2022年下半年,“人造肉”企业Beyond Meat开始裁员的消息,把“人造肉”的热度再次拉回在公众视野中。尽管期待用节流的方式实现资金的正向流转,但在平淡的市场需求面前,该公司2022年净收入仅为4.189亿美元,亏损达到3.66亿美元。
截稿时,Beyond Meat的总市值为6.72亿美元,与其在2019年时突破百亿美元相比,已经差距甚远。
受业绩拖累影响,有着“人造肉”国内第一股之称的双塔食品同样表现不佳。报告显示,双塔食品2022年营收约23.81亿元,同比增加9.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11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25元。
不仅是“人造肉”,同为素食赛道的“燕麦奶第一股”OATLY发布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OATLY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3.926亿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2.124亿美元。
价格赶上牛肉了
任何新兴事物都会伴随争议,对于“人造肉”而言,口味与价格都是其不能绕过的话题。
截至发稿时,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外卖软件对“人造肉”(植物肉)类产品进行了搜索。某品牌植物肉肉夹馍的最高门店月销量为47个,而同店普通肉夹馍的销量则显示超过2000个。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