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损4000亿,民航“回血”还要多久?
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民航业的亏损额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达到2160亿元。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披露,疫情以来,民航累计亏损预计近4000亿元。“相当于把民航在疫情前十年的积蓄亏完了。”一位民航从业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作为典型的重资产、高负债、长回报周期的行业,稳定的现金流对民航至关重要。疫情爆发后,航班大面积取消时有发生,亏损在所难免。
事实上,2021年底已有多家航司公告资不抵债。山东航空因资不抵债戴上ST的帽子,海航旗下的乌鲁木齐航空在2021年底的负债率达到了137.5%,东航旗下的上海航空、南航旗下的重庆航空、福州航空的负债率也一度超过100%。
“三年的新冠疫情对民航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公开透露,去年有8家航空公司资不抵债,而对于已经到来的2023年,民航局则定下了力争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
今年1月,国内航司盈利31.6亿元。客运全面复苏脚步加快,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月全民航旅客运输量约为4272万人次,同比2022年上升36.5%,民航国内运力也在2月达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不过,另据统计局数据,2月机票价格环比又下降了12.0%,说明出行需求再次回落。
“今年前两个月的民航运力和客流双提升,是由积压了三年的春运需求所推动的。”李瀚明说,目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叠加传统淡季,如何刺激需求成为航司的当务之急。
疫情期间推出的创新产品“随心飞”再次成为香饽饽。据财经媒体统计,2020年国内共有数十家航空公司推出“随心飞”产品,销售总量达60万-80万份,合计销售额超过20亿元。
“随心飞在民航营销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新。”林智杰撰文表示,“随心飞”产品的推出,把民航营销重点从单一航班、单次出行拓展到半年,将“价格从舱位中解放出来”,并把营销对象“由高端旅客拓展到低频旅客、潜在旅客”。
然而,“以价换量”的随心飞并不那么赚钱。“随心飞”产品出行航段占行业整体比重不高,据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行业随心飞类产品共出行350余万航段,仅占2020年全部出行量的0.9%左右。
“对航空公司来说,用户飞得越多,公司亏得越多。一些OTA平台的超低价机票,不排除赔本赚吆喝的可能,通过低价机票引流,在酒店住宿上赚钱。”上诉民航从业者说。
相对于开发新增旅客群体,随心飞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升原有老客户的出行频率。去哪儿网数据显示,2020年,购买随心飞类产品并有成功出行记录的旅客人数共43万人,仅占全部旅客数量的0.3%。在这些旅客当中,新增旅客约7万人,占全部随心飞旅客的六分之一,低于行业新增旅客占比。
随着疫情结束,民航业逐渐复苏,应对低上座率、低客流量的特殊产品曾被认为将“淡出市场”。今年二月起,接连几个新版“随心飞”产品问世,打破了这一预判。
资深民航从业者周博撰文评价,“南航‘畅游中国’对于当下的民航业而言,说小了是在航班淡季补充客源收益的小产品,说大了也许是后疫情时期机票产品化的又一次尝试。”
事实上,海外也一直存在与“随心飞”类似的优惠套票产品。2008年,星空联盟推出环球优惠套票,鼓励用户自主定制行程,并以较优惠价打包购买全程分段机票。随后,另外两大航空联盟天合联盟和寰宇一家也相继推出了环球套票产品。
“现在国际航线还没有完全恢复,业内普遍相信,到今年暑期,民航有望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李瀚明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李明子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