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看来,顺风车的形式最符合共享经济的理念,再加上顺风车的确能满足高峰期用车的需求,因此滴滴在顺风车业务上的回归只是早晚的事情。
顺风车业务在公益和因之间游走,监管方式还需进一步跟进
现如今宣布以试运营回归的滴滴顺风车,会迎来怎样的新命运呢?
除了面对内部巨大的压力以外,滴滴顺风车回归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虎视眈眈的同行们。一年过去,顺风车的江湖早已不再是滴滴一家独大,哈罗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都已经“积极”在顺风车领域布局,纷纷抢食滴滴曾经的蛋糕。揣着小心翼翼的滴滴在试运营后还能不能在全国铺开业务,可能需要交给时间来回答。
此外,面对同行竞争、舆论关注,滴滴以及所有顺风车平台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约车平台所处的权责真空地带。目前来看,车主、乘客和平台,三者之间权责难以划分,即便是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顺风车应该是非运营车辆,但收费的顺风车始终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游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向记者表示,未来顺风车要想真正实现安全运营,除了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平台参与进行治理以外,同时还要让消费者参与进来,引入协同共治。要鼓励消费者对于顺风车司机在运营当中的违规失信、违约侵权行为,积极检举,有关的监管部门要畅通投诉渠道,甚至要对消费者进行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
滴滴总裁:顺风车因安全问题只能“如履薄冰”地运行
针对舆论反应最激烈的“女性晚间不能乘车”的规定,昨天晚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通过微博回应说:我自己作为一个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们不太好用,给朋友们心里添堵了。但是在安全的问题上,还真是有点儿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行。恳请大家多给我们一些时间。
客观地说,从增加出行选择、降低出行成本的角度看,有顺风车一定比没有顺风车好。但血的教训殷鉴不远,任何便捷、成本都不是刚需,安全才是唯一的刚需。从这个角度看,滴滴的各类措施的初衷是积极的,公众对此提出的各种疑问甚至反对意见也是积极的,双方是在为安全这个刚需相向而行。
顺风车重新上线,不论滴滴公司说了什么,公众一定是不看广告看疗效。正如交通运输部此前所要求的,滴滴公司要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切实改变承诺多、整改少的工作方式,加强整改,规范经营,切实保障乘客安全和社会稳定。当然,不只是滴滴公司,要想让整个顺风车行业未来“一路顺风”,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用的那个关键词说得很对,那就只能“如履薄冰”。必须记住,一旦安全意识和企业责任的弦稍有松懈,那么不光是整个行业的未来,更是乘客的生命安全,都有可能在转瞬之间轰然崩塌。
来源:中国之声 记者 冯烁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