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送你ETC,在线申请送到家!”从这个夏天开始的银行人员朋友圈刷屏仍未消止,其背后的ETC争夺战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风潮之下,ETC也逐渐暴露出潜在的“雷区”,诸如ETC“被盗刷”“捆绑消费贷”等现象时有发生。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文件明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等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允许ETC绑定既有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支持商业银行推广发行加载交通行业应用的联名卡。
ETC因此成为各家争夺的风口,从线下营业网点到线上手机APP、公众号和小程序,银行、支付平台、银联等不约而同地加入赛场。
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ETC发行量已达10696.74万。此外,交通运输部信息表明,到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将突破1.8亿,高速公路收费站实现 ETC全覆盖,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达到 90%以上。
但是,近期有车主反映,自己的ETC卡被盗刷。另有部分车主称,银行在办理ETC时存在“捆绑消费贷”“冻结押金”的情况。
01 隔窗盗刷,“二合一”卡片风险大
上个月,西安的吕先生收到银行短信,称绑定私家车的ETC卡被人刷走了三笔钱,合计2000多元。吕先生经监控发现,一名男子进入小区车库附近,用一设备对着多辆车ETC装置进行扫描。他被盗刷的卡就放在车内ETC装置上,且有一千元以下免密支付功能,因此“中招”。
贵州省安顺市的丁先生也遇到这种情况。他表示,自己突然接到银行短信,称自己的ETC信用卡有两笔金额为998元的消费。他意识到自己的银行卡正在被盗刷,立刻进行了挂失。
地下停车场的监控显示,当天下午,两名年轻男子走进地下停车场,他们低头行走假装玩手机,确定目标后,便用手上的设备隔着车玻璃内的ETC卡进行盗刷。
根据媒体的报道,诸如此类案件近日在多地均有发生。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向中新经纬表示,出现盗刷的情况是因为车主办理了具有金融功能的ETC卡。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流通且发行的ETC通行卡主要分三种:第一种是由交通行业发行的单用途ETC卡,本身不具备金融功能。第二种是由交通行业和银行联合发行的ETC记账卡,通常会关联车主名下的一张借记卡或信用卡,或者是第三方账户,也不具备金融功能,所以以上两种卡都不存在盗刷风险。
而存在盗刷风险的ETC卡为第三种,其属于交通行业和银行联合发行ETC银行联名卡,即同时具有ETC记账卡功能和银行储蓄卡或信用卡的金融功能,可用于刷卡消费,也被称为“二合一”卡片。
上述盗刷案例中车主均使用了这类ETC卡,且开通了“闪付”“小额免密免签”功能,千元以下交易可直接支付。如若车主ETC卡没有从装置中拔出,位于车窗上的装置也为盗刷提供了可能。
02 银行ETC遭盗刷风险如何防范?
上述工作人员指出,“二合一”的卡片多于早期发行,近期银行办理的ETC卡片均已变为分离式,也就没有“盗刷”一说。中新经纬采访的多名银行工作人员也表示,现在基本没有接触过这种“二合一”的卡片。
其中一名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发行的ETC卡只是一个电子识别标签,不具备金融功能,根本不存在盗刷风险。
而此类事件还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担忧。在新浪微博上由财经网创建的投票话题“ETC被人隔空盗刷2000余元”中,有65.6%的网友认为这是“银行ETC存在漏洞”。
“银行作为银行卡服务提供者,应对银行卡自身的安全性提供保障,防止持卡人信息、密码等信息数据被盗用属于其法定义务。如果银行卡用户能够提供监控记录证明所涉银行卡系被盗刷,银行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一对中新经纬表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则认为,盗刷并不能完全归咎于ETC,也不能成为影响ETC推行的理由。“其实,只要注意关闭小额免密免签功能即可防止盗刷,但是银行机构在办理有金融功能的ETC时,要对客户进行耐心提示。”盘和林表示。
李一也建议,尽量不要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或将该功能限额调低。另外出现被盗刷等问题时,注意第一时间保存监控视频等证据,及时报警。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ETC |